作者:李廣星
2330年前,古老的中國東方出現(xiàn)了一個奇跡。那時是東周后期,周王朝名存實亡,戰(zhàn)國七雄諸侯爭霸,戰(zhàn)爭的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人民處在水深火熱的戰(zhàn)爭深淵,弱小的諸侯國大都被齊、楚、秦等七國吞并滅亡。然而,在齊、魯、宋、楚之間的滕國,不因國小而無為,而以“善國”聞名于天下。
“善國”一詞自從被亞圣孟子用來褒揚“滕國”之后,幾乎成為“滕國”的專用代名詞,在人們的心目中,“善國”=“滕國”。
滕國以“絕長補短五十里”之地,創(chuàng)造了“善國”的人間奇跡,令各國諸侯驚奇贊嘆。是誰創(chuàng)造了滕國的輝煌?有兩個主要人物不能忘記:一個是滕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國君滕文公姬宏,另一個是鄒國名士、儒家代表人物孟軻,后人稱為亞圣孟子。
公元前325年(周顯王四十四年),滕定公姬麇(jūn)逝世,太子姬宏繼任國君,后稱滕文公。姬宏執(zhí)政后,禮聘孟子,“館于上宮”,以“國師”待之。滕文公問政于孟子,孟子盡心盡力輔助文公,宣傳他的治國思想理論,鼓勵滕文公把滕國建設成“善國”。滕文公采納了孟子的治國思想,勵精圖治,滕國出現(xiàn)了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文化發(fā)達,經(jīng)濟繁榮的盛世,被諸侯譽為“善國”!
何為善國?概括起來主要特征有三:善政、善民、善俗。
先說“善政”。善政即好的政體、政治,主要特點是執(zhí)政團體比較優(yōu)秀,政治制度適合國情。
執(zhí)政團體較為優(yōu)秀。滕文公執(zhí)政時的滕國,形成了一個團結務實的執(zhí)政團體。其主要領導人是滕國國君文公,他虛心好學,志向遠大,在當太子時就兩次向孟子請教治國之道;當國君后又禮聘孟子于上宮,問政于孟子。他從善如流,善于決策,遇有重大問題,廣泛征求意見,尤其重視孟子的建議。如為滕定公發(fā)喪,遵照孟子的建議實行“三年之喪”。治理國家實行仁政等,其國家顧問是大儒孟子,滕文公虛心向孟子請教治國之道,孟子向滕文公講解了法先王、行仁政、民為貴、施善教等治國綱領,并公開講學,宣傳儒家的治國思想,為滕文公施行仁政時大造輿論。其重要大臣有博古通今的然友,他是滕文公的老師,德高望重,支持文公實行仁政。還有大臣畢戰(zhàn),按照孟子井田制的意見,主持土地賦稅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果。滕文公時在客觀條件上同他父親滕定公執(zhí)政時大體相同,而滕之所以獲得“善國”的美譽,主要是因為文公有很優(yōu)秀的執(zhí)政團體。
政治制度適合國情。孟子為滕文公擬定了治國理論、制度:一、人性本善,以善為政。孟子把人性善與實行善政、治理國家相聯(lián)系,性善論是仁政主張的理論基礎。二、關心農(nóng)事,合理征稅。強調(diào)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季節(jié)的重要性,不能違背農(nóng)時。同時,為了促進生產(chǎn)發(fā)展,必須制定合理的稅收政策。實行仁政,一要使做官的人有世代相傳的固定的田租收入,二要實行十分抽一的稅法,保證人民的基本生活。三、興辦學校,加強教化。孟子指出,在保證人民生存溫飽的基礎上,要興辦學校教育人民。教育的目的是學習人與人之間的必然關系和道德準則,使人民遵紀守法,和睦相處,親密團結。四、實行井田,使民樂業(yè)。孟子曾向滕國大臣畢戰(zhàn)闡述了井田制度,指出:“施行仁政,一定要從劃分整齊田界開始。田界劃分正確,就能把土地分配給百姓和正確制定官吏的俸祿。實行了這樣的制度,能使百姓安居樂業(yè)。”這些政治制度適合當時的國情民意,是滕為善國的又一個重要條件。
滕文公在孟子的指導下,與滕國大臣反復商量,按照孟子“政在得民”的國策去做,效法先王、施行仁政,實行井田制、改革土地賦稅制度,與鄰為善、參加諸侯會盟等等。不久,滕國名聲大振,遠近都稱贊滕文公為“賢君”,稱贊滕國為“善國”,慕名來滕者絡繹不絕。如楚國農(nóng)家學派的許行、宋國的陳良、陳辛等名士,紛紛來滕安家落戶。他們對滕文公說:“聞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為圣人之民。”這都是“善政”的結果。
次說“善民”。何謂善民?就是勤勞善良的人民,主要特點是:善良仁愛,以孝治國;謙虛明禮,素質(zhì)較高。
善良仁愛,以孝治國。滕文公作為太子出使楚國,途經(jīng)宋國,來回兩次拜訪在宋國游說的孟子。孟子教導滕文公:“人性生來善良,可以通過后天教育成為善民。”滕定公死,文公即位,兩次派然友去鄒國請教孟子喪禮,孟子教以“三年之喪”,但遭到宗族長輩和朝廷大臣的反對。由于孟子與滕文公堅持,最后還是按照三年之喪辦理,結果又獲得各界人士的贊譽。這件事說明了什么?說明孟子之所以勸告滕文公實行三年之喪,是因為孟子把喪葬習俗當作思想意識約制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他主張父母去世之后,實行三年之喪,按時祭祀,突出強調(diào)親子之間的血緣情感和孝的道德觀念,認為實行三年之喪是滿足子女報答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心理感情的需要。這種世代相傳的喪葬習俗,有利于協(xié)調(diào)家庭中的人際關系。把它推廣到社會生活中,有利于維持社會穩(wěn)定。同時,孟子又強調(diào)上行下效、為民表率的作用。孟子說:“國君喜好什么,官吏百姓一定更喜好什么。”孟子關于上行下效和國君為民表率的主張,對當時的滕國以及后世,都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滕文公按照孟子的主張,提倡善行,以孝治國,其結果是民心向善,民風至孝,社會和諧,國泰民安。
謙虛明禮,素質(zhì)較高。滕國自古以來“講禮讓,稱仁義,說君子”“秉性仁愛”“好讓不爭”,被譽為“君子之國”。在春秋戰(zhàn)國之際,大國諸侯曾經(jīng)多次強征滕國的工程技術人員為他們服役。這說明滕國的文化科技先進,人口較多,經(jīng)濟繁榮。滕文公執(zhí)政時期,人民忠厚善良,聰明智慧,重視科教,勇于創(chuàng)新,艱苦奮斗,見義勇為,具有更高的素質(zhì),成為文明之國,禮儀之邦。“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如果沒有較高的國民素質(zhì),滕國也就不可能成為善國。
再說“善俗”。何謂善俗?就是美好的民風民俗,主要特點是樂善好施、尊老愛幼、尊師重教、講信修睦。
樂善好施。滕國自古以來民風淳樸,以修橋補路、急人之急、救人之困為榮。勤勞儉樸,“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人勤地不懶”與“凍閑人,餓懶人,外財不發(fā)命窮人”等古代諺語,是滕人靠勤勞儉樸創(chuàng)造歷史、發(fā)家致富的真實寫照。廉潔自守,“天下之物,非己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已成為人民的信條和行動規(guī)范。見義勇為,認為“義”是“天下之良寶”,涌現(xiàn)出許多見義勇為的慷慨悲歌之士。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東坡曾在《滕縣時同年西園》詩中贊譽滕人“重義忘千金”。
尊老愛幼。滕人最重視“孝”道,認為“孝者,百行之先,萬善之源也”。對父母的生育之恩終生不能忘記,孝敬父母,就會受到人們的尊敬。誰若不孝敬父母會遭到眾人的譴責。滕州人常以孝敬不孝敬父母作為評判一個人品德的重要條件。一個人不孝敬父母,就沒有人敢與他交朋友;如果孝敬父母,即便有些缺點,親朋也會諒解。因此,“孝”成為滕州人的美德,清道光版《滕縣志》就為近百名孝子立傳,加以表彰。
尊師重教。“師徒如父子”是滕人尊師重教的具體體現(xiàn)。民間如有紅白喜事,要請老師(古稱先生)坐上席;老師的話可以說是“一言九鼎”,具有權威性。滕文公曾禮聘孟子于上宮,虛心向其請教治國之道,并在孟子的幫助下大辦教育,成為古滕歷史上尊師重教的先驅(qū)之一。從此之后,歷朝歷代公私辦學之風日盛。
講信修睦。“人無信不立”。滕人歷來講信修睦,以信取人。大多數(shù)的商品都可以賒銷,如期償還,絕不失信。在賒銷的商品中,以小雞、小鴨最為量大面廣。每年春夏之際,賣小雞小鴨者挑著雛雞鴨走村串戶,高聲吆喝著:“賒小雞小鴨了!”他們自帶本子,請賒戶或別人寫上賒的數(shù)量及賒主姓名,到收秋后再來要錢,此俗世代沿襲,至今未變。在人們的借貸中,錢數(shù)不多,不立字據(jù),以信義為重,到期歸還。這都是講信修睦的具體表現(xiàn),也是“人倫明、百姓睦,有古學校井田之遺風”的明證。這些良風懿俗,至今還保留在廣大人民之中,成為人民的行動規(guī)范。
善國懿風從古至今流傳不衰,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標志。如漢之后的文公古臺,元代興建的“性善書院”,清代縣治大門樓名曰“善國”,20世紀80年代興建的善國路、善國大橋、善園、善國中學、善國賓館,21世紀初成立的善南街道辦事處,興建的荊善南苑、荊善安居等等,從政區(qū)設置、城市建設到教育、文化、商業(yè)、旅游、居民小區(qū)的命名,無不反映出歷代人民“向善、樂善、從善、至善”的善心善行。
我們研究了“何為善國”之后,再來探索“善國”的“長壽”之道。
自從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封滕,至公元前286年宋國滅滕,滕國歷史長達760年,作為一個小國,實屬難得。
縱觀中國歷史,封建王朝時間最長的是周朝,共計790年(公元前1046―前256年);歷史學家把周朝790年分為三個階段: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戰(zhàn)國(公元前475―前256年,有的延長到公元前221年秦建國,不當,因周王朝到公元前256年滅亡)。周王朝在這三個階段中,西周時期最為輝煌,是天下共主,掌握征伐大權;春秋時期威信銳減,權力逐步下降;戰(zhàn)國時期威信掃地,名存實亡。周朝之前的商、夏,分別是554年、470年。周朝之后的漢、唐、宋、元、明、清,大約二百至四百余年不等;而秦、隋及三國兩晉南北、五代十國的王朝,歷史都很短暫,多則數(shù)十年,少則十年上下。通過以上分析,對比滕國760年的歷史,我們發(fā)現(xiàn),滕國歷史雖比周王朝的歷史短30年,但其實質(zhì)上要好得多。因在戰(zhàn)國時期,周王朝日暮途窮,徒有虛名;而滕國卻朝氣蓬勃,成為善國。那么,滕國“長壽”的秘訣是什么?
滕國之所以“長壽”不衰,是因為其基本國策正確。
首先是效法先王,實行仁政。滕國國君遠尊周王,近敬魯侯,完全繼承周文王、武王、周公制定的宗法制度、思想觀念,與周天子在政治上保持一致,服從周王的領導;與魯國是兄弟之邦,是所依靠的同宗大國,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在這種政治格局下,認真施行仁政,君臣之間互信,家族內(nèi)部和諧,從未發(fā)生政變內(nèi)亂事件。
其次是自強自立,發(fā)展經(jīng)濟。滕國始終把重點放在自強自立上,不怨天尤人,不要別人的恩賜,發(fā)揮自己的主觀努力,自強不息,改變命運。因此,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不誤農(nóng)時,及時耕收,確保糧食豐收,解決吃飯問題。同時大力發(fā)展手工業(yè),促進商品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經(jīng)過長期努力,達到國富民強,有實力與大國談判,確保自身的安全。
第三是內(nèi)政外文,靈活機動。滕國的內(nèi)政,較為務實,求穩(wěn)怕亂,以社會穩(wěn)定為要務,全國上下沒有大的沖突,保持和諧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滕國在外交上采取積極穩(wěn)妥的政策,多次參加大國主持的諸侯會盟,按照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原則,靈活機動地處理復雜多變的問題,贏得更多的發(fā)言權,樹立誠懇待人的君子國形象,使大國不敢輕易侵略。
第四是以民為本,教育優(yōu)先。滕國以民為本,制定合理的稅收政策,實行井田制,改革土地制度,防止貴族侵占人民的財產(chǎn),使人民衣食住行有保障,安居樂業(yè)。同時,興辦學校,加強教育,提高人民的道德觀念,遵守宗法倫理,達到和睦相處,上下同心,共同防御外敵入侵。
第五,禮賢下士,尊重人才。滕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禮賢下士,尊重人才,吸引大量人才來滕。如滕文公禮騁孟子,館于上宮,虛心請教治國之道,認真實施仁政,使滕國“卓然于泗上十二諸侯之上,成為善國。”再如農(nóng)家學派領袖許行,率領眾弟子來滕定居,促進了滕國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
滕國的這些基本國策,經(jīng)過歷代君臣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到滕文公時經(jīng)孟子教化,終于成為“善國”。這就是滕國歷經(jīng)760年而不衰的“長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