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燕開良
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龍舟節(jié)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為一體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它出現(xiàn)在萬物生長、麥浪翻滾的夏初時節(jié),走過了兩千多年浩瀚的歷史煙云,傳承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在漫長的歲月洗濯中,好像一道斑斕的彩虹,橫亙在具有悠久歷史的華夏文明之中。
進入五月,空氣中彌漫起粽葉的清香。我端坐在陽臺上,品著茶香,嗅著書香,聽著窗外的絲絲雨聲,散落的記憶被這飄灑的細雨串起,思緒回到了無憂無慮的童年。童年時,端午節(jié)一到,尋常百姓家便整個兒沉浸于濃郁的鄉(xiāng)風民俗之中,家家的門口和窗欞,赫然插著一束束艾旗蒲劍。艾草和菖蒲散溢著辛味十足的荒野氣息和獨特的香氣,在房前屋后晃晃悠悠、隱隱約約。
端午粽子,恒久地滲透于人們的味覺,深刻凸現(xiàn)家的質感。家的含義深廣,但有時一桌家常的飯菜,就把“家”詮釋得淋漓盡致。舔犢情深的母親們,無論闊綽還是貧寒,都會盡心竭力地用美味佳肴讓孩子們體味到家的溫暖。端午的清晨,母親必定會早早起床,將屋里屋外打掃得干干凈凈,再陳列供品,燒香祈福,然后吆喝起貪睡的孩子們,在桌子上擺出粽子、茶蛋、包子或面條諸種吃食。一家人圍桌而坐,團團圓圓共進美味。
端午節(jié),是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溫習和繼承。它能在泱泱華夏流傳二千余載,主要是因為戰(zhàn)國末期楚國詩人屈原。對祖國的忠誠和為人民擔憂的情懷以及“可與日月爭光”的獨立人格與意志,使屈原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首開新詩體“楚辭”,后人將其與《詩經(jīng)》并稱“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源頭。他的《離騷》《天問》《九歌》等,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長河中如日月輝映,流光溢彩。在他有限的生命中,始終為祖國的生死存亡、勞苦大眾的生活困苦而憂心。當他的祖國面臨滅亡的時候,他悲憤欲絕,于五月初五自沉汩羅江。屈原以自己的一生,昭示了一種“內美”、“耿介”、九死不悔的精神和品德,他愛國憂民的情懷可歌可泣。
據(jù)傳說,楚人舍不得屈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追至洞庭湖時,仍不見蹤跡。江河蕩舟是龍舟競渡的起源,故有五月初五“賽龍舟”之習俗。而“吃棕子”,則是荊楚人恐屈原身體被魚吃掉,便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后來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演變?yōu)楝F(xiàn)在的“棕子”。這些民俗,說明了人們對屈原的道德觀念和人生理想有著高度認同。
時光悠悠,卻沖不淡端午凄然悲壯的色彩。歷代的文人墨客,到了端午節(jié)都要寫詩作賦,以表達對屈原的緬懷。唐代詩人文秀在《端午》詩中喟嘆道:“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褚朝陽也有“但夸端午節(jié),誰薦屈原祠;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的詩句,深切地表達了人們對一代愛國詩人的尊敬與紀念。
端午節(jié),有一種粘稠的親情在流淌,有一種正義的民聲在吶喊,有一種力量的旗幟在高揚,更有一種深深的眷戀長留人們心中。千舟競渡,是中華民族悼念忠魂的偉大壯舉,這種力爭上游、積極進取的精神實質,與屈原的偉大思想抱負一脈相承,呼應契合,構成了中華民族繁榮興旺、生生不已的動力和支柱。
故鄉(xiāng)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讓我刻骨銘心,香甜的端午粽子,一家人圍桌共餐的濃濃親情,至今依然溫暖著我的心。每至端午節(jié),我心中就會升騰起暖暖的感動,就會喚醒許多深刻難忘的故鄉(xiāng)記憶,這記憶里總能嗅到粽葉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