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魯民
南朝齊王僧虔,書法造詣很深。可偏偏齊太祖也喜歡舞文弄墨,且自我感覺良好。有一次,皇帝問王僧虔:“你我到底誰的書法最好?”王不喜阿諛奉承,又不能直言犯上,于是回答:“小臣書法,在臣子中排第一;陛下書法,在帝王中排第一。”回答很巧妙,既堅持原則,又給足皇帝面子,結果是皆大歡喜。這就叫會說話。
宋馬令《南唐書》記:詩人、宰相馮延巳《謁金門》有“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之句,流傳一時。南唐中主李璟開玩笑說:“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意即與你無關你是多管閑事。馮隨口答曰:“未如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也。”此句出自李璟《攤破浣溪沙》,也是其得意之句,言外之意,你我彼此彼此,不相上下。君臣惺惺相惜,相視大笑,互相稱贊又不留痕跡,一時傳為美談。
《世說新語》記,司馬昱和桓溫同朝為官時,一次上殿,彼此互相尊重,讓對方先行。桓溫因年長退讓不過,走在前面,就引用《詩經》中的句子“伯也執(zhí)殳,為王前驅”,意即我拿著兵器,替王侯打先鋒。而司馬昱則引用《詩經》的“無小無大,從公于邁”來回應,意即無論官大關小,都跟你而行。兩人所引詩句,友善且和諧,高雅且得體,被世人傳為佳話。
現(xiàn)代文學史有“魯郭茅巴老曹”的排序,郭茅二人文學成就不分伯仲,郭的涉獵更廣一些,兩人排位也接近,關系十分微妙。一次,二人在參加紀念魯迅大會后一起聊天。郭沫若說:如果魯迅把自己當一頭牛,我就是牛的尾巴。茅盾緊接著附和說:如果您是牛尾巴,我就是尾巴上的一根毛。巧妙而謙恭,機智而得體,既強調了郭沫若的文壇地位,又肯定自己的文學成就。
相反,初唐四杰里也有個排序是“王楊盧駱”,排二的楊炯就很不服氣,對人揚言:“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后。”其實,前半句為虛,后半句為實,他是想排老大。這話就說得很不得體,不僅王勃聽了不舒服,其他文人也覺得他過于狂妄,不會說話,有失風度。而且,實事求是地說,他的文學成就和王勃比還是有明顯差距,僅一篇《滕王閣序》,就落他一條街了。
不會說話,有時還會引來殺身之禍。劉邦與韓信聊天,問:愛卿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答曰:十萬足矣。劉邦又問:那你呢?韓信不無自負地說:多多益善。這一句話就讓劉邦產生戒心,隱隱生出殺意。后來的“兔死狗烹”,夷滅三族,固然是韓信有把柄被拿捏,也與他平素不知收斂鋒芒,說話過于狂妄不無關系。
會說話,常被人視為雕蟲小技,巧舌如簧,伶牙俐齒,會耍“嘴皮子”,連孔子也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其實,會說話很重要,且不說晏子使楚,毛遂自薦,甘羅使趙,舌戰(zhàn)群儒,蘇秦合縱,張儀連橫那些一言興邦的軍國大事,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聊天對話,也大有講究,會說話的,達意得體,不卑不亢,巧妙高雅,反應敏捷,最后實現(xiàn)雙贏,皆大歡喜。不會說話的,或詞不達意,不知所云;或出口傷人,舉座不歡;或言語不慎,禍從口出;或言語粗魯,淺陋可笑,那效果肯定不會太好。
最后再說個笑話。某請客,眼看到飯點,還有客未到,著急地說:該來的沒來。客不悅:如此說是不該來的來了。拂袖而去。主人更急:不該走的走了。又有客生氣:這么說我們是該走的沒走?結果是客一哄而散,主人目瞪口呆,欲哭無淚,誰叫你不會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