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一鳴
所謂古物,,即古代的器物,。它們或是古拙,或是華麗,,或簡約單純,,或富有意蘊……猶如凝固了時間,、歷史與文化的存在,在喧嘩中寧靜,在沉默中言說,,在遮蔽中敞開,。
沈從文《古物之美》(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書,正是以“古物”為主題,,分書畫,、玉石、古鏡,、古瓷,、車馬、考工等六輯,,選取26篇文物研究文章集結(jié)而成,。作者以鮮活靈動、舒展有度的文字,,將古樸厚重的銅器,、光瑩潤澤的玉器、繽紛多彩的瓷器,、彩飾華美的漆器等等,,一一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每一件古物,都是生命的延續(xù)”“不僅連接了生死,,也融洽了人生”,。跟隨作者來品味這些形制和色彩各異的古物,猶如漫步在一條通往歷史的幽徑,,于幽明隱顯之際,,感受它們的靜謐之美。
且看這一件件古物,,或是歷經(jīng)滄海桑田,,或是沉睡地下千年,或是輾轉(zhuǎn)歷代藏家,,或是深藏宮廷樓閣,,但無不飽含著歷史底蘊與人文價值,沉靜而富有魅力,。
面對古物,,作者力求“使得仿佛靜止的過去歷史,有可能重新恢復它原有的活潑面貌”,。故古物之美,,不惟是形制、工藝的外在形象的美,,更多的是其所蘊含內(nèi)在價值的彰顯,,“一器一物,,盡顯中華五千年的匠心、氣度和靈性”,。如《漆工藝問題》一文,作者寥寥數(shù)千言,,勾勒出自史前石器時代把“動物或植物油脂”用到簡單的武器和其他生產(chǎn)工具上,,經(jīng)先秦彩陶、竹木簡以及漢唐漆器,,再到明清以來漆器的發(fā)展歷史,。論漢代漆器“彩繪顏色多紅黑對照,所作人物云獸紋飾,,設計奇巧,,活潑生動”,論“唐代藝術(shù)上的精巧,、溫雅,、秀麗、調(diào)和,,都反映到漆工藝中”等等,,既評析漆器藝術(shù)的時代特征,又陳述審美形態(tài)發(fā)展,,更描繪社會人心變化,,展現(xiàn)歷史中的萬千世界。
自古至今,,古物既是承續(xù)文明的重要載體,,也是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途徑。正因為如此,,如果走進博物館,,暫且放慢些走馬觀花般“欣賞”的腳步吧,多一些凝神靜氣的“沉思”,。在《中國古玉》中,,作者在分析其材質(zhì)與做工的同時,還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角度,,辨析雕玉工藝進步與社會發(fā)展矛盾蛻變的密切關(guān)系,;不僅論述古玉工藝特征流變的藝術(shù)價值,更是從中窺見歷史發(fā)展與社會進步中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巨大推動作用,。從“古物之美”中見到“人性之?!保浴叭诵灾,!蓖敢暋吧鐣儭?,這或許是作為文學家的沈從文解讀“古物”的過人之處,,即讓讀者在欣賞古物之美的同時有所啟迪和受益。
在該書中,,作者不僅服膺于古物之“美”,,而且從研究的視角,辨析鉤沉,、去偽存真,,發(fā)掘它們背后的真相。如《讀展子虔<游春圖>》,,作者從文獻著錄,、裝裱形制、藝術(shù)風格等角度探究,,認為否定這幅畫是展子虔的手筆,,“證據(jù)雖薄弱近于猜謎,卻有許多可能”,,但若肯定就是展子虔真跡,,卻仍得“從著錄以外來下點功夫”?!氨M信書不如無書”,,在沈從文看來,一些古人在“談日用器物歷史起源”時,,“多喜附會”,,因此對于一些空泛的文獻記載不能照章全信,而需在對比文獻,、證以實物后方可選擇利用,。只有“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才能直擊事物本質(zhì),、走近歷史真相。
《古物之美》所選文章長短不一,,看似林林總總,,實則各有意趣。對于鐘愛“古物”的讀者而言,,它不失為一部值得細心品味的“進階讀物”,,一條引導大家通往歷史的幽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