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元旦或新春這樣的節(jié)點
人們總喜歡立一些 flag 許下新年的愿望
畢竟,新的一年總是讓人對未來充滿期待
從“考試上岸”到“開個小店”
……
這些愿望五花八門
看起來壯志滿滿
但
flag 的命運
好像總是“立了就倒,倒了再立”
那,還有必要再許愿嗎?
當然!
因為 flag 的意義
從來不在于“完美實現(xiàn)”
目標設定理論
(Goal Setting Theory)
心理學家洛克(Locke)和萊瑟姆(Latham)認為:目標對人的行為和動機具有強大的指引作用。目標就像一座燈塔,可能無法保證我們 100% 抵達終點,但它會為我們提供明確的方向,幫我們找到努力的起點和路徑。即使是一個模糊的愿望,也能引發(fā)一種潛在的行動傾向,因為它預示了一種“向未來進發(fā)”的可能性。
即便你只是隨口說了一句“今年我要多運動”,下次看到健身房廣告時,你可能會更留意;或者別人喊你去夜跑時,你也更容易答應。目標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它能幫你建立一種“向未來努力”的傾向,哪怕實現(xiàn)的概率只有 50% ,也比零強得多。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目標的激活甚至是無意識的!
潛意識目標激活理論(Implicit Goal Activation Theory)告訴我們,當你腦海中有一個愿望時,即使沒有明確計劃去實現(xiàn)它,相關的線索也可能激發(fā)你的行動。
比如,你暗暗希望吃得更健康,結(jié)果某天看到一張“多吃蔬菜有益健康”的海報,就莫名其妙點了一份沙拉而不是炸雞。這種看似“隨緣”的舉動,其實是你的潛意識在“偷偷幫忙”!
想要“心想事成”
可以這樣做

2.寫下你的愿望,讓目標“看得見”
別讓你的 flag 停留在腦子里!
心理學家埃米麗·巴爾金(Emily Balcetis)發(fā)現(xiàn),把目標寫下來的人,比那些僅僅“心里記著”的人更可能實現(xiàn)愿望。原因很簡單:視覺化的目標更容易吸引注意力,并且隨時提醒你“別忘了”。
你可以把目標貼在冰箱上、書桌前,或者設置成手機屏保。比如想減肥的話,就把“每天運動 30 分鐘”寫下來貼在顯眼的地方,順便配上一張你理想身材的照片。這樣,每次看到目標,你都會不自覺地被提醒。
3.每天做一點點,把 flag 變成“自動駕駛”模式
如果一件事情可以變成“自動駕駛”模式——也就是無需刻意思考和努力,就能自然而然地去做——那么實現(xiàn)目標的概率會顯著提高。
4.大聲說出來,尋找實現(xiàn)目標的“助推器”
還記得小時候許愿時,常有人說“愿望不能說出來,說了就不靈了”嗎?其實,科學研究完全推翻了這個迷信的說法:說出來的目標更容易實現(xiàn)!
社會支持理論(Social Support Theory)表明,讓身邊的人知道你的目標,可以為你提供外在的動力支持。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都會成為你實現(xiàn)目標的“助推器”。比如,加入一個健身群,或者尋找一個學習伙伴,你會發(fā)現(xiàn),大家的鼓勵和監(jiān)督比單打獨斗高效得多。
5.多想象成功的場景,給自己“打雞血”
意象化與心理表征理論(Mental Imagery and Representation Theory)認為,想象成功的情景可以顯著增強我們的信心和動機。比如,閉上眼睛,想象自己穿上小碼衣服時的輕盈感、手捧證書時的成就感,或者實現(xiàn)愿望后的喜悅與滿足,這些畫面不僅讓目標更具吸引力,還能激發(fā)我們采取行動的欲望。



剛立沒多久的flag已經(jīng)倒了?沒關系,扶起來繼續(xù)!沒有走完 100 步的目標,不叫爛尾,即使只走了一步,也是前進。
所以,不管 flag 是倒了、扶起來了,還是重新立了一個,只要在努力,就值得被鼓勵!新的一年,別害怕立 flag!祝你今年的 flag 穩(wěn)穩(wěn)站住,心想事成~
如果你一開始就點擊了兩次
那你一定是“天選幸運兒”
你的愿望肯定會實現(xiàn)的
評論區(qū)來聊聊你的新年愿望吧~
參考文獻
[1]詹姆斯·克利爾.(2023).掌控習慣:如何養(yǎng)成好習慣并戒除壞習慣(《原子習慣》中文版)(新版).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ISBN:9787559640765
[2]Locke, E. A., & Latham, G. P. (2002). Building a practically useful theory of goal setting and task motivation: A 35-year odysse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7(9), 705–717.
[3]Taylor, S. E., & Pham, L. B. (1996). Why thinking about goals and plans enhances motiv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1(4), 319–328.
[4]Kruglanski, A. W., Shah, J. Y., Fishbach, A., Friedman, R., Chun, W. Y., & Sleeth-Keppler, D. (2002). A theory of goal systems.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4, 331–378.
來源: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