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見
鳥比人快
逐步森林化的城市,各種各樣的鳥就多了。樹枝上,草地上,行步道上,大到斑鳩,小到麻雀,嘰嘰喳喳講話的,跑來跑去覓食的,隨時隨處可見。在公園散步,鳥兒們就在身旁甚至腳邊旁若無人地行走。但是,若你想抓住它們,根本做不到。根據(jù)它們近在咫尺的距離和若無其事的大膽樣子,你以為就可手到擒來——殊不知,事實會一次又一次地教訓你。
即便身僅三寸的麻雀,你攆它,它并不會張翅起飛,而是憑著兩條長不過寸的細腿,在你前面迅跑。在同等時間內(nèi),與你走完相同的路程,仍與你保持手不能及的距離,逃脫你的假意捕捉。這樣的試驗,我就做過多次,而每次都以兩手空空告終。至于身形稍大的斑鳩或八哥,它們的腿長也不過兩寸,但它們走路的速度,更是令人驚訝,你會趕不上趟。
短短寸腿走得過人的長腿,不可思議嗎?其實是可以思議的。小鳥因為自己的腿短,就用邁腿的高速度、高頻次與我們賽跑,贏在了速度和堅持;我們則仗著腿長的優(yōu)勢,而自以為是——抱有如此自滿與惰怠的心理,想輕易地抓住小鳥,那才不可思議。
早起與遲起
樸素的民間俗語,都是基于事實的真理總結(jié),比如“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這句,便是如此。我每天天剛亮,就到公園散步。期間會在一處林蔭下作短暫停留,做一刻鐘呼吸操。盡管這時天色微明,鳥兒們卻已在綠葉婆娑的樹枝間,嘰嘰喳喳地跳來跳去,忙著覓食。
我邊做呼吸操,便仔細地觀察鳥兒的覓食活動。經(jīng)長期觀察發(fā)現(xiàn),到這里來尋覓早食的鳥兒是一個族群,每天來的都是那幾只。這里生長的八角楓樹,愛長小青蟲。鳥兒一般不會超過三五秒,就能叼著蟲子。這證明,早起能吃到蟲子的幾率的確很大,因此鳥兒們就會早起來覓食。估計是:若鳥兒起得遲了,蟲子吃飽后就會躲起來,或被更早的鳥兒吃光了。
從鳥兒早起才能有蟲吃,又引出另一個問題:蟲兒早起會被鳥吃,那么,為躲避早起的鳥兒,蟲兒是不是應(yīng)該遲起?雖然不能做出具有普世價值的回答,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必要時規(guī)避風險,也是一種智慧。當然,世間有些事,無法用哲學思維來推演和下定論。有些事,倘若遵從樸素的民間思維,或許有可能獲知恰如其分的答案。
看到屋,走得哭
但凡在大山里步行趕路的人,都曾遇到過這樣的情形:此行要去的目的地清晰可見,仿佛近在咫尺,即刻即可到達。然而,當你滿懷希望加快腳步爬坡過溝,繞過幾道彎,轉(zhuǎn)過幾道拐,興沖沖地趕了很長一段路后,卻發(fā)現(xiàn)那目的地,仍然清晰地在遠處等你……
——這,就是民間常說的“看到屋,走得哭”的本意。明明看到將要到達的目標距我們很近,為什么總是不能即刻到達?是我們目測距離的能力出問題了嗎?當然不是。而是我們的判斷出了問題。在我們目測路程時,只估算了“我”與目的地之間的直線距離,忽略了隱蔽于視線之外的那些迂回曲折的彎道,忽略了那些上山下溝的漫長之路……如果把這些看不見的路拉伸該是多長,可想而知。更何況,這些曲折、崎嶇、陡峭的路,更耗費我們的體力。
世上本就沒有絕對平直的路,因此行路時,不要以為目所能及,就能輕松到達。那些隱蔽在云間霧里的曲折陡峭之路,都應(yīng)計算在內(nèi),以此作好艱苦跋涉的心理準備。唯其如此,方能以強大的韌性和耐力,滿懷信心地向目的地進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