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勝
山東人愛吃面。主食花樣繁多,煎餅,水餃,大餡的餛飩,燒餅,機械壓制的面條。餐桌上常吃的還是老婆婆做的手搟面。有一方面條極其有名而又地道,那就是,滕州“大肉手搟面”。
其面,人工手搟,面揉時間長,手拿搟面杖反復(fù)在案板上擠壓。刀切如筷子狀,細(xì)柳長,彈韌十足。面做得好了,四面八方的食客慕名而來,自然面館就多了起來。街面的繁華地段或是窮街陋巷,不遠(yuǎn)便有一個面館。門面簡陋無需裝修,店內(nèi)擺放幾張低矮的四方桌,門口支起碩大的煤球爐,綠色的火焰撲撲往上竄,架起一口鐵鍋,熱氣蒸騰像云霧一樣騰起。老板一邊用嘴吹氣一邊在滾沸的開水里撒下面條,蓋上鍋蓋。不一會翻滾的氣浪猶如噴涌的泉水拱起鍋蓋。出鍋,撈面,澆上湯汁澆頭,夾上一塊肥瘦相間的秘制大肉,滿滿的一大海碗。佐料小菜必不可少,煤球爐上烤炙幾個鮮辣椒和幾瓣嫩蒜攪合在蒜臼子中搗碎裝入小碟。夾一口面條,就一口小菜,咕咕嚕嚕,就“嗦”了起來。口味重的食客拌上紅油辣子加上大疙瘩蒜,吃得心口窩隱隱作痛,但也不能阻擋美味撲鼻的面條帶來的誘惑。面的柔韌,入口即化的大肉,香辣的佐料,刺激著味覺,一會兒大汗淋漓,全身通透,頓感精神十足,做什么活兒都有了勁。
現(xiàn)如今市場經(jīng)濟(jì)繁榮富足,生活條件殷實,大小飯店遍布整個城市,唯獨面館一到飯點顧客爆滿。究其原因:吃面能出汗,解其乏又解其餓,經(jīng)濟(jì)實惠。一人可以,三五一群也罷,談笑風(fēng)生,干凈利落,沒有多余的客套話。飯吃畢,各自奔忙;坐在飯店,一人難免拘謹(jǐn),多人則腳手無法適從,不吃一身冷汗,便是很好了。
滕州交通環(huán)境較好,古有“九省通衢”之稱。高速,國道,省道,貫穿南北東西,凡過往路經(jīng)滕州的大小貨車司機,慕名停車駐足,來上這一碗大肉手搟面,吃畢,汗水從額頭滲出,拍手叫絕,擦著汗望著老板娘,操著一口外地音隨口說出:“滋潤、暢快,美其名曰,下次再來!”老板娘嫣然一笑,口答道:大哥慢走!司機驅(qū)車離去,手握方向盤爽朗地唱起情歌來:“哥哥哥哥我不走,妹妹陪你到白頭……”駕車馳騁千里去了!
人是有記憶的,胃也是有記憶的。小時候愛吃什么,無論走到哪里,從事什么職業(yè),多大年紀(jì)都在尋找小時候的記憶。不知不覺泛起口水,蓋上筆帽,掩卷,鎖上房門,直奔面館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