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獻春
前些天,刷到了吳小莉?qū)υ捰崦艉榈囊欢我曨l。俞敏洪說,一個比他還要忙的朋友被誤診為癌癥之后,從此整個人生都變了,放棄事業(yè)背上包奔向了遠方。他由此心生感慨:“我也要轉(zhuǎn)型,想悠游自在地過自己的生活。”他說:“人生來到這個世界就一次,給我剩下的歲月也就是20年左右了。”面對這種緊迫感,俞敏洪在思考:“這20年我到底應(yīng)該做什么,對我自己才是合算的?”
俞敏洪歷盡千帆后的人生思考,正是眾多退休的人們所缺失的,所困惑的。我將這則短視頻轉(zhuǎn)發(fā)給了一些同學好友,盡管視頻中的俞敏洪沒有給出完整的答案,卻真實地給我上了一課,我暗自思忖:接下來的日子里,要學會對自己好一點,好好愛自己。
之所以如此徹悟,還與春節(jié)前的一場病有關(guān)。2024年元旦剛剛過去十幾天,我感覺到身體乏力,過了一周便是咳嗽不止,周邊的診所、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wù)中心和當?shù)刂娜揍t(yī)院都去看過了,各種針藥不停地使用,病情總是反反復復,那些日子我的情緒低落到了谷底,生活亂成一團麻。回滕州過年,我第一時間找到市中心人民醫(yī)院高志主任,他妙手回春,一周的吊瓶讓我恢復了健康。老領(lǐng)導李廣憲得知后,很是關(guān)心,我倆在人大機關(guān)共事五年,又是當年的高中同學、一河之隔的東郭老鄉(xiāng),自然交流順暢,我們的共識聚焦在了三個字:愛自己。退下來后,要對自己更好一點,把健康快樂放在第一位,他還建議我就這個話題寫點東西。這是一個輕松、美妙的話題,這些天我認真思考,發(fā)現(xiàn)好好愛自己,其實不容易。
愛自己,要喜歡自己。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擁有自己的價值和意義。越是年齡增長,越要自我欣賞,接受真實的自己,嘗試著與并不完美的自己握手言和。人各有長短,不要刻意追求完美而失去了自我,不要因自卑衰減了善待自己的努力。我不止一次地重溫畢淑敏的《我很重要》,她在文中直言:沒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別人。她小心翼翼、入情入理地論證了“我很重要”,她先是對自己小聲說,進而鼓足勇氣朝向全世界:“讓我們昂起頭,對著我們這顆美麗的星球上無數(shù)的生靈,響亮地宣布——我很重要。”每當讀到這里,越發(fā)覺得美好的自己不能忽略,越發(fā)喜歡自己的長處與不足,我情不自禁地喊出——我就是我,我喜歡獨一無二的自己。片刻之后,仿佛聽到了來自山岳、江河的回聲。
愛自己,要豁達明白。人到暮年,走過了坎坷坦途,感知了人間冷暖,下半場不必故作“難得糊涂”,要明明白白地活,開開心心地過。許多人總是感嘆:白發(fā)越來越多,時間越來越少,一輩子真的很短。既然如此,有限的時光里別再為難自己,不妨兩分看透,三分釋懷,五分愛自己,將快樂進行到底。日子越過越少,但我們可以讓日子越過越好。也許有一天,你會突然明白:在你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我們的生活不在他人眼里,而在自己的心中,不要讓身邊人的節(jié)奏影響了我們的步調(diào),弄丟了自己真正喜歡的生活。有一篇題為《我正在改變》的短文已經(jīng)瘋傳一陣子了,作者在回答六十歲后有何改變時,她坦言:“我正在改變,以前我愛父母、兄弟、配偶、孩子、朋友,但現(xiàn)在我已開始愛我自己;我學會把每一天當成最后一天,畢竟,真的有一天會是最后一天;我正在做使自己快樂的事,我應(yīng)該讓自己快樂,這是我對自己應(yīng)負的責任。”退休后,及時調(diào)整心態(tài)很重要,要努力保持積極樂觀、未來不懼的心態(tài),主動改變、釋懷放下的心態(tài)。人生好似一條長長的河,每個人乘風破浪、泛舟吟唱,既要激情沖浪,也要不時回望:是不是糾結(jié)很少,快樂至上?
愛自己,要豐盈生活。退休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嶺,是船到碼頭車到站時的笛鳴。一些人難以適應(yīng),心理失衡,感覺被人冷落了嫌棄了。其實,退休后沒有了工作上的壓力和官場上的是非,一身輕松自在,大把的時間可以自主安排,這是多少人渴望的好事情?退休后要努力活成心中的太陽,今日落西山,明日出東海,明知生命有盡頭,更要天天樂悠悠。心態(tài)固然重要,生活也不能單調(diào)。身邊的兄長劉學軍,他把退休生活安排得有滋有味,每次聊起來都讓我羨慕不已。他與愛人退休后,在滕州和青島兩地的奔波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生活模式,除了圍著孫子孫女轉(zhuǎn),攝影、旅游、讀書、賦詞等諸多愛好樣樣精彩。他喜歡用古詩詞來解讀自己的攝影作品,真的是“詩情畫意”妙不可言;夫婦倆每年至少兩次外出游覽,而且是側(cè)重文化休閑的自由行,足跡遍布了28個省市自治區(qū),每到一個省份都做出紅色標志,目標是“全國山河一片紅”,學軍兄的退休生活已然成了“詩與遠方”的和美畫卷。
愛自己,要學會瀟灑。我們這代的人,繼承了上一輩的基因,總是為他人而活,總是先人后己,唯獨活不出自我,活不出瀟灑。春節(jié)后的一次高鐵遠行,我和愛人的午餐自備了兩盒方便面,我提出來去餐車用餐時,愛人立馬說道:“那多貴呀!”我拍了泡軟的方便面發(fā)給一位好友,他回我:“你看看,又不愛自己了吧?”他有感而發(fā):“切記,吃最好的飯,看最美的景,顧最好的家,享最清的福。”這位摯友的退休金比我多許多,卻常常參加費用三五十元的周邊一日游,其實也是這般精打細算過日子。他的四個“最”字倒是引發(fā)了我的深思:我們這一代人習慣于無視自己的欲望,無論衣食住行,還是肉體和精神,總是設(shè)定次等的目標,為什么不敢追求上等的滿足、上等的愉悅呢?人生只有一次,暮年只有一回。人生活得瀟灑,走得鏗鏘,就要懂得尊重自己的欲望,愛欲也好物欲也罷,大凡正常合理而不是扭曲的,就應(yīng)該讓這人性欲望充分伸展,不能囿于金錢和時間,讓自己活得那么復雜、酸辛。
愛自己,要慎獨自律。空想無果,空談?wù)`己,愛自己需要行動詮釋,依賴自律保障。多給自己一點愛,說起來很容易,可以隨時隨地,無論是出門在外,還是日常消費,疼愛自己重在一點一滴,節(jié)儉的底線是不要委屈了自己。愛自己多一點,其實不容易,必須扛起自己作為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做到年復一日、一粥一飯地堅持,在沒人督促提醒的時空中,也能讓自愛成為一種習慣,自然而不間斷。回歸家庭后,圈子在縮小,社交會減少,喧囂與觥籌交錯漸行漸遠,時間久了會熬到?jīng)]有電話、沒有聚會,這幾乎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現(xiàn)實。人生的本質(zhì),就是一個人活著,不要對別人期待太多。獨處是一個人最昂貴的自由,即使孑然一身也要淺淺笑、輕輕愛,坦然做自己,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迎接每一個日出日落。
“愛自己”需要自我覺醒,也需要社會的整體認同。或許是受到儒家思想中“愛人者,人恒愛之”的持久熏陶,我們總是禮贊付出與奉獻,愛自己往往羞于出口,善待自己成了生命中的欠缺。一首《愛的奉獻》教化并影響了幾代人,人們似乎更加熱捧“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這首歌的歌詞源自一個真實溫情的故事,當年的北京市民紛紛捐款,幫助一個中學生完成了換腎手術(shù),人間大愛讓這位中學生生命得以延續(xù)。愛從來都是創(chuàng)造愛的能力,只有當我們真正愛自己,才能擁有源源不斷的能量去關(guān)愛更多的人。“只要人人多給自己一點愛,世界將會是美好的人間。”一句歌詞的改動,權(quán)當“愛自己”的一種宣誓。
愛自己,是一種基本的人類需求,是博愛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與自私自利無關(guān)。對“愛自己”的貶低或否定,將會使得公而忘私、奮不顧身的精神蒼白無力。我們有仁厚的心靈、博大的胸懷,愛生活、愛崗位、愛他人,愛家園、愛夢想、愛上大自然——全部的喜歡和追求都可以成為我們的熱愛。而這一切的支點,都是強大而樂觀的個體,“愛自己”是人世間一切熱愛的基石。
“生命的目的是享受生命。”未來的日子里,最好的生活莫過于勇敢愛自己,珍惜當下,遵循內(nèi)心,活出晚年的生命質(zhì)量。愛自己,是對人生的敬意,是一生浪漫的開始,只是這一天不要來得太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