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巖巖
一
葉兆言在他的《無用的美好》(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后記中寫道:“擱籃子都是菜,收集書上都文章。”這是在為自己辯解。翻看他的隨筆(散文)集,收入的一些講座報告的文字實在是乏善可陳,不值一讀。
但其中的一篇和工人談讀書的文字還很有看點(《只管去讀》),至少在于我,還是以為他說出心里話。文章包含三點,也就是他講座的提綱:1.我當工人時的閱讀生活;2.讀書的有趣和意義;3.從李叔同的“放下”這兩個字說說閱讀和人生的關系,說說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
我喜歡這部書的書名,“無用的美好”。這就是對讀書最好的評定了吧。由此,他告訴我們,快樂地去讀書,讀什么都可以。要相信自己,要自得其樂。好書就像一道佳肴,不僅僅是為了營養(yǎng)活命,它的美味必須親自品嘗才有體會。
二
翻看介子平著《民國文事》(北岳文藝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頗覺有趣。民國是個富礦,文學影視所涉及甚多,你方唱罷我登場。想來距今百年可考證,可演繹,讀者又最為關注。書里自序《文字還是過去的好》,足見作者的想法。
首篇《感人莫過哀詩》,平靜時吟詩易,非常時吟詩難。文中所寫并非民國典故,而多是從故紙堆中搜尋歷朝歷代吸引人眼球的資料。比如寫和珅,面對嘉慶帝賜白練令其自盡,提筆寫下絕命詩:“五十年來夢幻真,今朝撒手謝紅塵。他日水泛含龍日,認取香煙是后身。”關于這首詩網(wǎng)上有著眾多的解讀,眾說紛紜。我想如果真有這首絕命詩,那真的可以佐證和珅還真是了不起。
《短文的分量》同樣是歷史寫起,劉邦的約法三章,漢朝開國第一文,短文也。其中有個故事流傳很廣。1938年,汪精衛(wèi)主持第二屆國民參政會,陳嘉庚從新加坡打來一封電報,提議:“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我查找一番,才知這一說法是經(jīng)過精簡后的說辭,具體內(nèi)容應該包括三件提案:一,日寇未退出我國土之前凡公務員對任何人談和平條件概以漢奸國賊論;二,大中學校在抗戰(zhàn)期間禁放暑假;三,長衣馬褂限期廢除以振我民族雄武精神。當時在場的記者鄒韜奮寫了一篇《來賓放炮》的文章,在文中說:“這寥寥11個字,卻是幾萬字的提案所不及其分毫,是古今中外最偉大的一個提案。”
這篇文章引用閻錫山名言作結。“長篇大論不是好文章,附耳低言不是正經(jīng)事。”此話很是精煉,但不知閻錫山說于何時何地。
三
《君自故鄉(xiāng)來》(李知彌繪著,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8年12月出版)是一本有趣的書。從圖文并茂的匠心里,我感覺到了正在或者已經(jīng)消失的鄉(xiāng)愁。作家六六評價,“同樣的粥飯籮筐花葉酒香,在我們眼里熟視無睹,在知彌心中各有幽芳”。
全書分為:“炊煙”“人間事”“草木生靈”“我的父親母親”四個部分。以繪畫加文字來述說故鄉(xiāng),鄉(xiāng)村的陳年舊事一點點呈現(xiàn)。逼真、細節(jié)、動人。作者立足生活又超越了現(xiàn)實,充滿了濃濃的禪意,我看一遍喜歡就多一分。在作者筆下本土鄉(xiāng)村的一呼一吸間,拉扯出的是一種慈悲和歡笑。在那些走遠的舊時光里,我們一天天長大、衰老、死亡。開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