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季
常芳小說《河圖》以辛亥革命為歷史背景,以濟南為地理坐標(biāo),再現(xiàn)一個大時代的風(fēng)云際會,為那些凡俗的長夜與堅韌的信仰作證,用詩意的筆觸繪就了一幅“黃河百景圖”。
《河圖》是歷史波瀾里的中國故事,也是宏大歷史背景下的小城故事。故事由南氏家族的醋園向外輻射展開,大少爺南海珠、二少爺南懷珠、大小姐南明珠及其丈夫,在“山東獨立十二天”的時間里,他們對“革命”及“獨立”的不同看法,引領(lǐng)著他們走向不同的結(jié)局。從革命者到投機分子,從警察局長到外教,從鄉(xiāng)紳教士到販夫走卒,時代動蕩下的濟南城內(nèi),每個人都深陷在生活和信仰的困境中,成為歷史的參與者和見證人。這是一幅黃河流域的世情百景圖,也是辛亥革命時期的人物群像圖。革命的浪潮擊垮了一些人,也重塑了一些人。在時代的洪流中,有人浪遏飛舟,有人中流擊水,有人隨波逐流,更多的人則被裹挾向前、身不由己。南懷珠與馮一德逝于谷友之的槍下,熱乎受驚嚇而失語,周約瑟墜落鐵道意外死亡……生命的燭火接連熄滅,曾經(jīng)的愛恨情仇灰飛煙滅。
《河圖》的視角是全方位的、立體化的,常芳對轉(zhuǎn)型期中國社會的各種現(xiàn)象進行了素描式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對辛亥革命前后那一特定歷史時段的社會生活做了全景式的藝術(shù)呈示。在作者的筆下,百年前的濟南城故事生動具體、栩栩如生,各色人物的悲歡離合如在眼前、可感可觸。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濟南是一個秀麗而富有詩意的城市,《河圖》的很多描寫都蘊含著濃濃的詩意,即使是革命的暴力和血腥也未能將其抹殺。全書詞句靈動、行文溫潤,內(nèi)蘊著詩歌般朦朧深邃的象征意味,詩化特征非常明顯。時序作為《河圖》的隱形線索貫穿始末,它不僅代表著時間的流逝,也象征著人物命運的起伏。故事開始時,真正的寒風(fēng)還沒有從西北方向刮過來,露水正醞釀著變成白霜。故事行至尾聲時,濟南所有的樹木都落光了葉子,蕭殺氣息撲面而來,“獨立革命”走向窮途末路。小說的最后一章以“中國”命名,內(nèi)容也只有簡單的兩個字“中國”。
萬千感慨,濃縮為“中國”兩個字,寓意深刻,驚心動魄的故事畫上一個句號,轟轟烈烈的革命戛然而止。一個封閉的、周而復(fù)始的、傳統(tǒng)王朝政治意義上的中國由此結(jié)束,一個融入世界、走向世界、正在鳳凰涅槃的嶄新中國由此開始。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代,也將是一個生機盎然的時代。
巴爾扎克說:“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河圖》很好地詮釋了這句話。常芳為我們復(fù)原了辛亥年代的濟南城,填補了山東辛亥革命文學(xué)敘事的空白,也留下了一段彌足珍貴的民族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