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融媒 李祥華 報道
人生百態(tài),各有所愛。他獨愛音樂。嚴格地說,他是一位器樂愛好者,一生酷愛板胡,且頗有建樹,2016年4月在滕州劇院舉辦了個人板胡演奏會,成為我市第一個舉辦器樂演奏專場的人。他就是李凡臣。
自小接受藝術(shù)熏陶
李凡臣出生于一個民間藝人之家,其祖父拉洋琴,父親學(xué)唱戲、拉板胡,曾到微山劇團拜師學(xué)藝,回家后組織民間劇團,每到春節(jié),便搭起戲臺,進行演出。他們演出是無償?shù)模饕青l(xiāng)親們喜聞樂見的豫劇和柳琴,既自得其樂,又娛樂鄉(xiāng)親。每次演出都是十天半月,一場接一場,讓文化生活貧乏的鄉(xiāng)親們得到了極大滿足。每逢演出,四村八莊的人便會蜂擁而至。臺上演得有板有眼,臺下聽得如癡如醉。那種人山人海、讓人亢奮的場面,猶如現(xiàn)在的明星演唱會。
當時參加演出的總共十幾個人,光李凡臣一家就有六個人。李凡臣和父親演奏,二弟和三個妹妹上臺演唱,占了演出人員的一半,是主力軍,也是組織者。后來,他父親去世,三個妹妹出嫁,村里的民間演出也就沒有了,成為了大家的一段美好記憶。
組織演唱團推廣音樂
李凡臣十多歲時便在父親的教導(dǎo)下開始學(xué)習(xí)板胡。也許是受家庭的影響,也許是天生熱愛,李凡臣自從接觸到板胡那天起,便愛不釋手、如癡如醉,很快就掌握了運弓、觸弦、揉弦、滑音等技巧,成為小有名氣的板胡演奏者。1960年,他考入棗莊礦務(wù)局技工學(xué)校,成為學(xué)校的文藝骨干。1965年,滕縣土木建華社成立劇團,李凡臣因音樂特長被招收到管樂隊,專職拉板胡。期間,他多次參加濟寧地區(qū)會演、調(diào)演,并多次獲獎,他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單位劇團撤銷,李凡臣到工會工作,主抓文化活動,不僅把本單位的活動搞得有聲有色,還經(jīng)常到其他單位演出,活躍職工的業(yè)余文化生活。
本世紀初,李凡臣退休后,有了更多時間從事板胡演奏。他不甘心單純自娛自樂,而是要把音樂的美妙分享給更多人。很快,他就像父親那樣,組織起了一個由退休演員和戲曲愛好者構(gòu)成的民間演唱團,每周三、周六晚上,到市民廣場、三角花園等公共場所進行演出。在眾多的觀賞者中,有人是觀看演唱的,也有不少人是欣賞李凡臣演奏的。
李凡臣的板胡,不僅拉得音色準確、技藝精湛,而且有韻味,有強烈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能根據(jù)需要,通過各種手法和技巧,演奏出不同的效果,或激越,猶如萬馬奔騰,或輕柔,宛如山間涓涓細流,或凄婉,如泣如訴,或喜悅,如百鳥朝鳳……省里一位知名音樂人士這樣評價說:“李凡臣的板胡,不僅技法純熟,形成了自己的風(fēng)格,而且有他獨特的音樂語言,能在表現(xiàn)音樂形象的同時,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和思維。這是境界!”
音樂使人年輕,李凡臣已近耄耋之年,仍身體硬朗、寶刀不老。他癡愛音樂,依然堅持日日拉板胡、經(jīng)常搞演出。音樂,是他一生的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