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茵
妹妹跑過大江南北,,做過多份工作。有一天忽然問我:你,,一輩子啊,,只待一個地方,只干過這一個活兒,,乏不乏味,?
我想了一下,職業(yè)倦怠感經(jīng)常會有,,當(dāng)被課堂教學(xué)之外的各種工作搞得焦頭爛額的時候,。單就課堂教學(xué)這一本職工作來講,乏味還真沒有,。
之前也很多次被問:就那幾本書,,二十多年翻來覆去,倒背都能如流的,,閉著眼也能上啊,,還用備課?這怕是外行的誤解,。教書,,從來不是無限循環(huán)的重復(fù)性機械勞作。準(zhǔn)確地講,,所謂“教書”其實是以書為介質(zhì)育人,。歲歲年年人不同嘛,對象變了,,哪怕教材沒變,,工作思路也要進(jìn)行調(diào)整,否則就失去了針對性,。
更何況,,教材也是在不停更新的呀。從1999年工作到現(xiàn)在,,教材換了三輪,。剛工作是人教版,后來換了蘇教版,,今天用的是部編版,。教材一旦更新,完整地經(jīng)歷一遍需要三年。這三年,,對我這種反射弧比較長接受新信息速度比較慢的人來講,,僅僅是對教材有個初步了解,大致相當(dāng)于茶道中的洗茶程序,。想領(lǐng)會新教材編排精神,,得其真味,那得慢慢泡,。算一下,,三輪教材,小十年沒了,,才只粗解皮毛,。劉姥姥進(jìn)大觀園一樣眼花繚亂看都看不過來,何來乏味,?
新的編排意圖一旦被領(lǐng)悟,,舊有思維框架被打破,自然就有新想法出現(xiàn),,那就更是一步一景,,風(fēng)光無限目不暇接了。
哪怕以上因素均排除,,對文本的研讀和理解也會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加而改變,,蔣捷的《虞美人·聽雨》就是最好的注腳。一篇《后赤壁賦》,,年輕時只覺得惝恍迷離亦真亦幻,;老小家校兩頭奔忙的中年累到講話力氣都沒有的時候忽然就看到蘇東坡絕壁登頂?shù)墓陋殻敲春玫呐笥讯疾荒芘阃?,所有的心潮澎湃沒人能懂,;不惑之年忽忽而過,漸趨知天命,,再讀,,看到的居然是其婦“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的紅塵煙火氣,,坡仙一生顛沛流離不改喜樂,也許就是因為生命里有這樣深深的懂得和溫暖的支撐吧,。
所以,,怎么會乏味呢?是啊,,只有這一個校園,,只有這樣幾本書,,可是如果你愛,這一生就是螺螄殼里做道場,,有趣得很,。佛經(jīng)里講的“芥子納須彌”大概也就是這個意思吧?
最后,,想說說在我生命里匆匆閃過的孩子們,,幾乎年年分班,走馬燈一樣,。我這道場做得樂此不疲,很大程度得力于他們的反饋和捧場,。因為課堂上從來沒有獨角戲,。
作者系滕州一中東校語文教師,從教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