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家里剛過保質期的未拆封食品,許多人都有“過期扔了可惜,不扔怕吃出病”的困擾。啥叫保質期?是不是衡量變質的“金標準”?

中國農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yǎng)工程學院教授范志紅解釋,設定食品保質期的意義是——
一方面,提醒銷售方和消費者注意,在食品儲存時間超過保質期之后,可能存在品質下降、劣變甚至腐敗的風險。另一方面,用來界定各方的食品安全責任。如果食品在設定的保質期限內食用而出現(xiàn)品質和安全問題,生產企業(yè)或銷售企業(yè)需要為此承擔責任。一旦過了保質期,則食品不能合法銷售。
絕大多數(shù)預包裝食品需要標注保質期,由廠家在保質實驗的基礎上并依照行業(yè)慣例自行確定。所謂預包裝食品,即預先包裝或者制作在包裝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
新鮮蔬菜、水果、肉類、魚類、蛋類等生鮮農產品不屬于預包裝食品。散裝糧食等散裝食品,以及餐館食物、街邊小吃、現(xiàn)包餃子等現(xiàn)制現(xiàn)售食品,也不屬于預包裝食品,并未強制標注保質期。這些食物的保存時間需要按生活經驗自行判斷,其中餐飲食物在購買后最好立即食用,否則要及時冷凍保存。
新標準有哪些新變化?
將保質期調整為“保質期到期日”。大家可以通過這項標注,直接了解食品什么時候到期,不用再通過生產日期結合保質期推算。
規(guī)范了保質期標注格式。按照年、月、日的順序清晰標示,信息展示更為直觀。
為減少食品浪費,新標準鼓勵標示“消費保存期”。如果消費者購買食品后沒有在保質期內吃完,可以選擇在“消費保存期”內繼續(xù)食用,前提是按照標簽標示的貯存條件來存放食品。
這些關于保質期的誤區(qū),
你中招了嗎?
1
誤區(qū) 1:所有食品都必須有保質期
2
誤區(qū) 2:保質期越長,防腐劑越多

3
誤區(qū) 3:過了保質期就得扔

4
誤區(qū) 4:只要在保質期內就一定安全
一、蛋類
沒有固定的“保質期”,3 周~5 周一般都沒有問題。但蛋類食品每過一個星期,質量就會下降一個級別,因此最好盡快食用。
二、肉類
魚肉、牛肉、豬肉、禽肉等新鮮肉食,冷藏時間最好不要超過 2 天。肉買回家后,如果不冷凍保存應盡快煮熟,熟肉冷藏時間稍長些,但也最好在一周內吃完。
三、米面
米面的“保質期”常溫情況下是 6 個月~12 個月。如果是在北方,只要不放在高溫、潮濕的地方,在儲存條件正常的情況下,則可以延長到 24 個月。
四、面包和糕點
面包、糕點這類散裝食物,冬季“保質期”一般是 7 天,春秋為 3 天~5 天,夏季只有 1 天~2 天。因為這類食物富含水分,如果保存不當,面包、糕點很可能隔天就發(fā)霉,不能繼續(xù)吃了。
五、食用油
在未開封的狀態(tài)下,一般食用油的“保質期”是 18 個月。一旦開封后,食用油的“保質期”就會縮短,3 個月內食用完是最好的,最好避光保存。

來源: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