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永光
說起天津,就不能不說津門的英豪——大俠霍元甲。“萬里長城永不倒,千里黃河水滔滔……”這是20世紀80年代初播出的香港電視劇《霍元甲》主題曲,幾十年過去,“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的詞曲,不經意間還會回蕩在腦海里。
那時,改革開放剛剛啟動,國門已經打開,《霍元甲》的播出,猶如飄進來一朵祥云,滋潤著人們的心靈;猶如吹進一股英雄氣,昂揚了人們的斗志;猶如擂響第一通戰(zhàn)鼓,抖擻了人們的精神,向著“四個現(xiàn)代化”,向著民族復興的光輝彼岸前進!
一
霍元甲,字俊卿,中國近代著名愛國武術家。1868年1月18日生于天津小南河村一個武術世家,自幼習武,成長為霍家迷蹤拳傳人。辛亥革命前夕,在上海開設武館,創(chuàng)立精武體育會,弘揚武術報國思想,被譽為津門大俠。1910年9月14日在上海去世。
一個烈日炎炎的日子,我專程來到霍元甲的故鄉(xiāng)——小南河村,它地處天津市西青區(qū)精武鎮(zhèn),精武鎮(zhèn)原名南河鎮(zhèn),為紀念霍元甲,于2009年1月18日更名為精武鎮(zhèn)。小南河村的大部分已改造建設成風景如畫的別墅區(qū),霍元甲故居在村子的東部,典型的北方院落,堂屋門前懸掛黑底金字“霍府”匾額,屋內懸掛“尚武精神”匾,已列為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筑。故居周圍則建成了精武門·中華武林園,即霍元甲紀念館、霍元甲紀念園和精武館,精武館目前尚未開放。
冒著酷暑,懷著崇敬,我瞻仰了霍元甲紀念園(陵園)及紀念堂。大廳中間,端坐著二米多高的霍元甲漢白玉坐像,頭戴無檐帽,國字臉龐,表情堅毅,目視前方,大廳四周石刻壁畫,展示霍元甲輝煌的一生;紀念館前宏大的廣場中央,聳立著一座用如意紅花崗巖制作的總高13.8米、重398噸的霍元甲站立雕像。雕像右手撩起袍角,左手后背,目光炯炯,端視前方;紀念館展覽分少年磨礪、威震津門、以武報國、世界精武四個部分,展現(xiàn)了霍元甲的傳奇一生和精武體育會百年歷程,揭示了霍元甲“愛國、修身、正義、助人”的尚武精神,及尚武修德、韶賢懿行的遺風。
二
霍元甲少年時體質孱弱,父親霍恩弟憐愛幼子,允其讀書,禁止習武。好強的霍元甲不服輸,讀書之余偷學武藝,細心揣摩父親向兄弟傳授武藝的口訣、招式。小南河棗林地帶人煙稀少,他得空便來此練武,武功飛速進步,在一次比武中出人意料地戰(zhàn)勝強敵,棗林習武傳為佳話。此后,霍元甲習武秉承宗旨:唯一強健吾中華同胞之體魄耳,除東亞病夫之謬論。特別在那個帝國主義列強視華人為草芥的年代,霍元甲胸懷愛國心,幾度挫敗外國大力士的挑戰(zhàn),力雪國恥,威震津門。尤其在上海力挫英國大力士奧皮因;在虹口道場擊敗專程來挑戰(zhàn)的日本柔道隊精選的十幾名高手,在中華大地樹立起不畏強梁、力挫外辱、自強不息的“萬里長城永不倒”英雄形象。1910年上半年,他在上海創(chuàng)立精武體育會,吸納西方體操為我所用,傳播中華武術于外域,誓雪“東亞病夫”恥,弘揚“強國強種”魂。精武體育會成立十周年,孫中山先生應邀為其撰寫《精武本紀序》,諄諄教導:“體育之技擊術為務于強種保國……推而言之則吾民族所以致力于世界平和。”此后百年來,一代宗師霍元甲的精武文化、愛國思想,隨著精武體育會在各國陸續(xù)成立,弘揚于海內外,成為中華民族和世界精武的寶貴財富!
走出展廳,沉思良久。一百多年過去了,如今我們和霍元甲對話,得到的啟示: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期,愛國主義、報效祖國應該是永恒的主題。當下,國內外有的所謂專家公知,對經濟發(fā)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困難,對干部隊伍中存在的一些腐敗現(xiàn)象等,往往以偏蓋全,全盤否定,呼應西方看不得中國比自己強、比自己富、比自己日子過得好的敵對勢力。這輕則認識糊涂,重則別有用心!作為中華兒女一員,在霍元甲面前不感到羞愧嗎?
三
天津人推崇的城市精神肖像:武有霍元甲,文有李叔同。“正義、助人”是霍元甲尚武精神的另一要義。百年以來,“正義、助人”浸染著天津城鄉(xiāng),大街小巷、各行各業(yè)都飄蕩著霍元甲遺風。
今年暑期,在天津小住。有一天,孩子拿來兩張戲票給我和老伴,劇目是天津人藝平山道實驗劇場演出的話劇《愛的嘎巴菜》。劇場是一座精美的歐式建筑,大院內是天津人民藝術劇院辦公場所,看人藝的簡介,前身為1938年成立的河北平山縣鐵血劇社。臨街門面二樓是二百位左右坐席的劇場,我們的坐席一排居中,與舞臺似乎連著,相隔一米,演員就在身旁表演。演出鐘聲敲響時,我扭頭向后瞥了一眼,向上傾斜的劇場已經坐滿員,且年輕的臉龐居多。
演員的精湛專業(yè)表演,將我很快領入劇情:郭爺在天津最繁華的市中心有一間門臉兒,專做天津傳統(tǒng)早點“大福來·嘎巴菜”。大師傅胖叔在大福來掌勺多年,是郭爺?shù)暮么顧n;大鵬、英叔、英嬸都是店里的常客,他們的生活在早點鋪里交會,各自的難題也在早點鋪中解決;大鵬的孩子從鄉(xiāng)下到城里上學,急需交五萬元學費,到處求借無果,走投無路時,郭爺慷慨取出留給女兒圓圓看病的存款給了大鵬應急;英嬸不能生育,以為是英叔的問題,多年來逼著英叔喝中藥,英叔怕英嬸知道真相后受不了,默默忍著常年無病喝藥,因喝藥逼出來的矛盾,郭爺出面調解。
這天,大鵬帶來消息,說有投資商要收購拆遷這條街建商城,郭爺?shù)脑琰c鋪在拆遷店鋪之列,大伙包括胖叔都勸郭爺同意,郭爺?shù)莫毶畠簣A圓更希望父親能賣掉鋪子,陪伴她去南方追求當歌手的夢想,執(zhí)拗的郭爺卻始終不肯,爺倆鬧翻。故事結局是:鋪子原來是受房主、解放前夕去臺灣的沈家之托看管經營的,郭爺不賣掉鋪子是為等待沈家后人來有個交待,這是“義”;郭爺慷慨借獨生女兒看病用的存款給大鵬這是舍己“助人”;郭爺不肯陪同女兒去南方追夢,是因為圓圓有先天性心臟病而自己不知道,怕她出遠門有危險,英叔常年沒病喝藥,這都是“愛”。
天津優(yōu)秀青年作家劉思佳創(chuàng)作的津味話劇,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透露出濃濃的正義、助人、仁愛的霍大俠遺風。這群普普通通的津門百姓在與霍元甲對話,霍元甲聽懂了,看明白了,當年他雖有一身高超的武功,卻從來不恃強凌弱,還經常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為窮苦人出頭,在天津衛(wèi)痛打地痞、怒打皇差、結義大刀王五的義舉,永存人們的心里,傳承在后人的舉止言行上。
四
《愛的嘎巴菜》看后,很想品嘗一下嘎巴菜,準備坐地鐵前往。到地鐵站問事處窗口一問,瞪了眼——天津有十條地鐵線,縱橫交錯,就是一張地下城交通網(wǎng),到目的地需要倒二條線。窗口小姑娘耐心地說,到哪一站換哪條線,再到哪一站再換哪條線,我認真聽,聽完還是不明白。小姑娘看出來我記不住,微笑著拿出張小紙片,寫下來遞給我,娟秀的字體,寫得清清楚楚。我忽然想起,那天去看霍元甲紀念館,孩子用手機買的電子通票,全價30元,我在紀念館門口換票時,碰到的也是一個小姑娘,她看了我的身份證,說,您已經過了60歲,應該享受半價。我本嫌麻煩,但她熱心指導我操作,退掉全價票,再重新購買半價票。兩個小姑娘,兩個行當,卻不約而同傳承了“正義、助人”的霍元甲遺風,真想振臂高呼:霍公后繼有人!
嘎巴菜最終吃上了,以精選綠豆為主要原料,并輔以少量五谷雜糧,攤制成面煎餅,切割成柳葉細片,用調制好的醬色鹵汁湯、醬豆腐汁、麻醬汁、香菜等泡在一起,香咸可口,軟硬適中,綠豆香味濃郁,是津門百姓離不開的美食,與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等名吃齊名。
吃上這有名的大福來嘎巴菜雖是口腹之樂,是物質的享受,但我在津門行走感受到的卻是霍元甲的尚武思想、韶賢懿行遺風,這種珍貴的精神財富,就像流淌在祖國大地上的長江、黃河一樣,會潛移默化滋養(yǎng)著華夏兒女,會流進人們的血脈,滋潤人們的心靈,雄壯人們的魂魄,讓誠信正義而又善良勤勞的中國人永遠屹立于世界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