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中
“魯班高壽九十九,徒子徒孫遍地走。”至于他一輩子究竟親手教出了多少行當?shù)亩嗌偻降埽褵o從查考;但古今中外各地為他專建的廟堂殿祠等紀念場所,仍殘存兩萬多處,列歷代先賢之首,足見傳人遍天下。
一天,魯班正在半山腰石塘里和徒弟們一起叮叮當當?shù)馗苫睿灰娨焕先祟I(lǐng)著個半大孩子來到魯班面前,自稱是在泰山砍柴為生,專送孩子來投奔名師,長點出息。說完轉(zhuǎn)身叫道:“泰山過來,給師傅磕頭!”
眾人聽見老人叫孩子“泰山”有些不解。
老人接著說:這孩子前頭有兩個姐姐,大的是春天生的,叫桃花,可是沒等到桃熟就走了;二的是冬天生的,叫雪花,又沒等到雪化,也走了。聽走路的說,名字硬命才硬,要用“風吹不動,雷打不動”的東西給孩子起名。聽了走路的話,孩子一落地,當?shù)木统鲩T去找硬東西,沒找著,回來跟媳婦一說,媳婦生氣了:“咱頭頂泰山,腳蹬泰山,吃泰山,住泰山,開門見泰山,世上還有比泰山再硬的?咱兒子命里就該叫泰山!”
“泰山!泰山!”滿場歡呼起來。
魯班上前拉住老人的手說:“老人家,這孩子我收下了。不過,你們泰山有三寶:白菜、豆腐、水,這里是高粱煎餅卷大蔥,我怕孩子不服水土。”老人說:“師傅,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孩子交給你,就由你管教,不能任他的性。該使規(guī)矩就使規(guī)矩!”
俗說“新娶的媳婦三天勤”,其實新收的徒弟也是這樣。小泰山,新來乍到,處處感到新鮮,天數(shù)一長,就過不慣那種“白天挨曬學石匠,晚上挑燈習木匠”的緊張日子,最不如適的是在泰安老家吃的是酸煎餅,來到這里是干煎餅就山泉水。
深山學藝的日子,小泰山白天熬太陽,晚上想爹娘,實在受不了。大師兄們輪班陪著、哄著也不頂用,魯班轉(zhuǎn)著圈子干搓手也沒辦法。只好把他叫到跟前,比張比李地勸說,最后無奈挑選了一套錛鑿斧鋸送給他,權(quán)作師徒一場的念想。
小泰山回到家,睡了三天。起來就后悔了,兩耳嗡嗡響,細聽都是師傅領(lǐng)著師兄們錘起錘落的動靜。他打開大門,看著滿山遍野的白臘條子荊條棵,暗下決心:師傅能開山造物成大事,我就不能用小材料給父老鄉(xiāng)親做點小家什嗎?
自小泰山走后,魯班就自察自省心里犯堵:頑石都能成材,我怎么能輕易放他走呢?甚至連他家住哪里都沒問清楚。人家奔我來的,一口一個師傅,磕了三個響頭,我對得起他家的老人嗎?我對得起一個十幾歲剛上路的娃娃嗎?我配為人師嗎?
魯班郁悶了三年,決定去趕東岳廟廟會,看看能不能碰上徒弟小泰山。廟會上人山人海,搭眼一看,趕會人頭上戴的斗笠,手里提的竹籃,肩上背的杈頭,胳膊上挎的箢子,還有篩子、簸箕、荊簍、抬筐,樣式新、做工巧,全是竹編、條編的上等貨。
魯班納悶了,是誰這么巧,給鄉(xiāng)們編造了這么多過日子用的好物件?魯班隨著擁擠的人流沿街尋找,終于眼前一亮,那賣條編的不正是自己來尋找的小泰山嗎?師傅認出了徒弟,徒弟也認出了師傅,一老一小,兩雙長滿老繭的手緊緊握到了一起。
新宅新院。立志創(chuàng)業(yè)的小泰山,再次跪拜在魯班面前,一口一聲師傅地感恩師博當年贈送“錛鑿斧鋸”時的囑托。深感內(nèi)疚的師傅,彎腰攙起弟子,愧悔地說:“條編竹編你是師傅,我是有眼不識泰山!”此后兩千多年來,這句話成了人們賠禮道歉的專用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