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澤建
溫州圖書館門口有對聯(lián)曰:“剛日讀經,柔日讀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剛日讀經,柔日讀史,出自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的自撰聯(lián)“有酒學仙無酒學佛,剛日讀經柔日讀史”。后來曾國藩在致諸弟信中也曾援引:“予定剛日讀經,柔日讀史之法。”
按照南懷瑾先生的解讀,所謂柔日,是一個人心里有煩惱,事情復雜解決不了,這時陰柔之氣在心中,最好多讀歷史。讀歷史啟發(fā)人的氣魄,勇氣眼光就起來了。筆者理解剛日柔日無非是人的情緒狀態(tài)。歷史文學等以故事見長,說理次之,柔日讀史更多的是輕松閱讀,消遣式閱讀,如同隨風潛入夜的綿綿細雨滋潤心田。
枇杷黃后楊梅紫,正是江南好時節(jié)。在榆樹的濃陰里,于梔子花桐花茉莉花如雪映襯下,讀一本閑書,確實能放松身心。
讀書也是讀日常。東北作家阿成《小院筆記》(作家出版社),可謂是一本閑書。作家夫妻守著城外一處約三分地的院子種各種蔬菜、果樹,在人間煙火里靜享一份生活的悠閑美妙。書的前面引用了老舍先生的一句話:“小小院落,總藏著歲月輪回的故事,文人對院子的記憶,有著獨特的感情,一年四季,總有不一樣的趣味和回憶。”如今,渴望擁有院落的何止是文人,能種下幾樣花草小菜,再養(yǎng)上魚鳥雞鴨,那幾乎算得上喧囂中的世外桃源了。
讀書也是讀自我。書中自有深意在,書中可以感受到故鄉(xiāng)、友情以及愛這些永恒的美好情感。美國作家喬治·塞爾登《時代廣場的蟋蟀》,是世界經典名著,是小學生的必讀書。書的扉頁上寫著:“獻給靜享閱讀的你,無論你是孩子,還是和這些書擦肩而過的曾經的孩子。”一只叫柴斯特的蟋蟀,偶然的機遇從康涅狄格州鄉(xiāng)下來到繁華的紐約時代廣場,經歷了曲折離奇的故事。書中以感人筆調敘述,文字傳遞出對鄉(xiāng)村的依戀,表達了動物之間、人與動物、人與人之間彼此關懷的友情,質樸純粹。這實在是一本不可錯過的好書。作家麥家說:“讀書就是回家。”跟隨著柴斯特,我們也在回歸。
讀書更可以了解有趣的廣闊世界。亞然著《孤獨課》是寫留學生活。特別寫到徐志摩跟劍橋的浪漫故事實在是個美麗的誤會。徐志摩不是劍橋大學的正式學生,大部分時間他所住的地方距離劍橋甚遠。另外徐志摩推崇備至的康橋也一點不算浪漫,因為這條河是劍橋裸體協(xié)會的活動熱點。當徐志摩“甘心做一條水草”時,同時有很多人在水草間裸泳。書以孤獨命名,可見留學故事并不浪漫。讀唐克揚《異邦筆記》,可以洞悉學術之外的日常生活與社會歷史。其中談吃的文章頗有趣,比如說“海外中餐”其實就是一個苦澀的笑話。關于吃的真相,作者引用芬蘭司機的話,北歐國家餐館的稅極高,一年中下不了幾次館子,去得少了,味道自然就好了。作者還替我們讀者發(fā)出連續(xù)的疑問,人們對吃的強烈需求后面到底是什么?是對生物性的根源的依賴,還是無端拔高了的親情和自我?在滿足和不滿足之間,又是什么驅動人們食指大動,或者孜孜不倦地畫餅充饑?
“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只要閱讀就好了,無需功利無需目的。在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的同時,我們已經踏上自我救贖的回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