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管淑平
農(nóng)歷三月天,草長鶯飛芳草滿,各種花開正當時。迎春、玉蘭、桃花、櫻花、杏花、梨花……紛紛登上春天的舞臺,對著我們莞爾歡笑。
在農(nóng)村,田間地頭,小路兩旁,山坡草野,還會看到一種燦爛生長著的野草——茵陳。這草,密密麻麻的,肆意瘋長,像個不羈的山夫,流水為伴,青山是家。它的野性,渾然天成,想怎么長就怎么長,想長到哪就會毫不客氣地蔓延到哪,無憂無慮,瀟灑、率性。
記得童年住鄉(xiāng)下,每每春天,各種野草就會冒出頭來:薺菜、薤白、灰灰菜、婆婆丁、春盆草……星星點點地分布在田野。農(nóng)村人對這些草當然有著獨特的處理方式,采挖,洗凈,清炒、燜煮,最后變?yōu)槲覀儾妥郎系囊坏赖莱漯嚨氖澄铩W匀唬痍愐采畹萌藗兿矏郏兹椎囊淮卮兀孟駝偝鲥伒摹梆G餑”,十分誘人。
那時,每次放學回家,我們便會抓緊寫完作業(yè),然后帶著小籃子和小鋤頭趕至農(nóng)田,只為了采掘茵陳。通常,一幫小伙,三五來人,瘋跑至田埂,趴在地上,小心翼翼地用鋤頭一點點地刨著泥土。這時,在農(nóng)田干活的母親就會調(diào)侃我一句:“真像只趴在天邊的小土狗呢!”而我朝著老媽做一個鬼臉,又自顧自地挖著茵陳,弄得身上、臉上、手上滿是泥土。
我們將采挖的茵陳蒿裝籃,回家后交給母親。母親會挑選一些個頭略小又比較柔嫩的茵陳,用水清洗干凈,在沸騰的開水中一滾,然后擠水,切成均勻的小段兒,伴著糯米粉,撒上食鹽、香油,再以蔥姜蒜末做點綴,下油鍋煎炸,就是酥脆的茵陳酥餅。或者,與薺菜、竹筍、香菜、臘腸一起切成瓣兒,入鍋,爆炒,那叫一個鮮香可口,讓站在一旁、等候多時的我們口水直流。
農(nóng)村人還會將采挖來的茵陳,除去雜質(zhì)后,曬干后保存,或者直接炒制,這樣就能得到茵陳蒿茶。微苦,不過,氣味沒有新鮮的茵陳那般沖人,略微帶著點清香,和農(nóng)村種的山茶相似。泡出來的茶湯,色澤清亮,晶瑩剔透,小酌一口,唇齒留香。
在北方念大學時,在《中藥鑒定學》課上,我才知道茵陳原來是一味草藥。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肝、膽經(jīng),能消火清熱,利膽退黃。小時候,常常見奶奶用它的根莖煮水喝,味道我嘗過,很苦,不如炸的酥餅好吃。但我有段時間牙齒疼,就學著書上記錄的方式,采取茵陳蒿葉兒,泡水,沒幾天,牙齒真的就不疼了。神奇!
農(nóng)諺有:“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意思是要趁著三月、四月天氣晴好時采集的茵陳和青蒿才能用做藥材,而到了五六月份,茵陳老化,到時采挖的茵陳與青蒿也無用處,就只能當作灶孔里的一把柴火了。
看似常見的茵陳,原來內(nèi)藏價值。這就像一個外表樸素的人,心中有著丘壑,眼中有著光亮,若是僅看容貌,很可能錯失一位良才。茵陳也像這樣的良才,既是人們的舌尖滋味,也是治病救命的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