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晟
“一個冬夜,聽得深巷賣羊頭肉小販的吆喝聲,立即從被窩里爬出來,把小販喚進門洞,我坐在懶椅上看著他于暗淡的油燈照明之下,抽出一把雪亮的薄刀,橫著刀刃片羊臉子,片得極薄,然后取出一只蒙著紗布的羊角,撒上一些椒鹽。我托著一盤羊頭肉,復(fù)鉆進被窩,在枕上一片一片的羊頭肉放進嘴里,不知不覺地進入了睡鄉(xiāng),十分滿足地解了饞癮。”讀到這段文字,你是否已啞然失笑?這樣嘴饞的一個吃貨,你能跟“著名學(xué)者”“大學(xué)教授”聯(lián)系在一起碼?是的,這個在寒冷的冬夜爬起來買羊頭肉的,正是《雅舍談吃》的作者、著名散文家梁實秋先生。
梁先生是浙江杭州人,出生在北京,后留學(xué)美國,回國后先后任教于國立東南大學(xué)、國立青島大學(xué),1949年到臺灣,任臺灣師范大學(xué)英語系主任、文學(xué)院院長。
《雅舍談吃》是梁實秋先生的一部美食散文集。初版收錄其57篇文章,每篇都以一種食物的名稱為題,篇篇精致,充滿閑情逸趣,讀來常常口齒生津,垂涎欲滴。修訂版增補了初版未收錄的39篇談吃美文,并與初版57篇合在一起,分為“雅室談吃”和“談吃拾遺”兩個部分。
“四方食事,不如一碗人間煙火。”翻開《雅舍談吃》,字里行間都散發(fā)著人間煙火氣息。先看看作者在《栗子》一文中,回憶北平秋節(jié)過后街上翻炒栗子的情景:“不是干炒,是用沙炒,加上糖使沙結(jié)成大大小小的粒,所以叫作糖炒栗子。煙煤的黑煙擴散,嘩啦嘩啦的翻炒聲,間或有栗子的爆炸聲,織成一片好熱鬧的晚秋初冬的景致。”這繪聲繪色的描寫,讓人仿佛置身北平街頭,看到初冬的午后,人們袖著手排隊買糖炒栗子的情景。栗子是現(xiàn)炒的,在鍋里噼里啪啦亂響,裝進紙袋還熱乎著呢!
再看這篇《核桃酪》:“有一年,先君帶我們一家人到玉華臺午飯。滿滿的一桌,祖孫三代。所有的拿手菜都吃過了,最后是一大缽核桃酪,色香味俱佳,大家叫絕。先慈說:‘好是好,但是一天要賣出多少缽,需大量生產(chǎn),所以只能做到這個樣子。改天我在家里試用小鍋制作,給你們嘗嘗。’我們聽了大為雀躍。回到家里就天天纏著她做。”這段充滿煙火氣息的文字,讀著特別溫暖。孩子的天真無邪,長輩對孩子的寵愛,讓我們在品讀美食的同時,也感受到親情的美好。
在中國,飯桌上的規(guī)矩很重要,吃相要雅,好像這頓飯是吃給別人看的。可梁先生并不這么認為,他像老頑童一般細數(shù)大快朵頤的種種好處。在《吃相》一文中,他講了一個外國朋友在中國進餐時的見聞:“忽聞壁板砰砰作響,其聲清脆,密集如連珠炮,向人打聽才知道是鄰座食客正在大啖糖醋排骨。這一道菜是餐館的拿手菜,顧客欣賞這個美味之余,順嘴把骨頭往旁邊噴吐,你也吐,我也吐,所以把壁板打得叮叮當(dāng)當(dāng)響。”梁實秋先生欣賞這種快意恩仇的吃法,在他看來,這種看似不雅的吃相才是真性情,是對廚師的褒獎和肯定。
一個人懷念家鄉(xiāng)時,最先想起的一定是家鄉(xiāng)的美食。“偶因懷鄉(xiāng),談美味以寄興。”梁實秋先生寫《雅舍談吃》,不僅是出于對美食的熱愛,更是因遠行臺灣后,對于故土深切的懷念。“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梁先生的《雅舍談吃》,不僅撫慰了自己,也溫暖了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