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武進
年初,讀范福潮的《一生能讀幾多書》,深有感觸。范先生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活到七十歲,應該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年齡。七歲讀書,每天讀五六十頁,平均三四天讀一本書,一年讀一百本,六十年讀六千本。這還不包括讀報紙、雜志、公文、課本,如果有些書要復讀、精讀、研究、摘抄,一生能讀三千本書,就算是一個非常刻苦的讀書人了。”這個書名特別,讓我難以忘懷;這段文字中肯,讓我銘記于心。拓展開來,讀書不應是數(shù)量的體現(xiàn),而應為己所用,懂得珍惜現(xiàn)在,憧憬未來。
春風拂面,我翻開一本記錄小女孩碎碎念的繪本《走向春天的下午》。幾米用溫柔的筆觸,描繪著明暗的情緒。書中的圖畫和文字結(jié)合看似簡單,卻蘊含深意: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天來了。風還是一樣地吹,花還是一樣地開,我們與知心朋友攜起手來,一起走向春天的下午。沈從文的《在春天,去看一個人》,我從他的筆下感受湘西的淳樸美麗,那些人的純美愛情。讀他的故事,就像在春天,去看一個人——去時,歡歡喜喜;回時,愛得更深,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樣。
夏天炎炎,我常常臨窗而坐。于是《李漁的窗子》緩緩而來。建筑是時代的產(chǎn)物,也是所在時代的文化、審美乃至社會經(jīng)濟的綜合體現(xiàn)。在小西的這本建筑文化隨筆集中,我可以重回古代生活現(xiàn)場,品味古人的建筑智慧和生活美學,感知傳統(tǒng)建筑跨越時空的文化意蘊。作為建筑結(jié)構(gòu)形式的一磚一瓦、一門一窗看上去雖已遠去,但其中蘊含的智慧、文化與精神陪我們走過幾千年歲月,以一種隱秘的方式根植在大家的基因里,只是我們不自知:來之不易的,不會輕易遠去。
秋天悄然而至。我泡上一壺茶,品味豐收的喜悅之情。茶人靜清和的《飲茶小史》告訴我,那些古老的傳統(tǒng)飲茶習俗,在今天來看,似乎漸行漸遠,乃至模糊不清。其實,它們并沒有被歷史的煙塵完全湮沒,只是順其自然地蛻變、融合或沉潛于此后的茶事之中,波瀾不驚,與古為新。靜清和說:茶,既能給人以物質(zhì)的滿足,亦能給人以精神的愉悅,從這個層面講,茶既是物質(zhì)的,又是精神的。讓我們飲一杯茶吧,抵御世事的紛擾,抗拒世俗的無聊,感受飲茶的美妙。
外面飄著雪花。回顧著這一年的春種、夏長、秋收與冬藏,我覺得每寸光陰都是美好。這種感受,也是肖復興在《正是橙黃橘綠時》這本書中的真誠表達:越是無常的時刻,越能感受到親情、友情這些人間樸素情感的可貴,唯有真心、真情能抵御世間一切不安;人生未必要遇見多么偉大的友誼,一位平常的故人,也能溫暖我們的人生記憶;人生不一定要遠行,手邊的光陰,也一樣有你想要的答案。哪怕是再不如意的生活,也有了屬于自己的姿態(tài),自己的紀念。
看著桌上黃孝紀的《節(jié)慶里的故鄉(xiāng)》,年味就來了。這一年,塵世的喧囂,生計的艱辛,欲念的誘惑,摧毀了讀書人寧靜的心態(tài),迫使他們無奈拋棄自己的精神家園,卷入滾滾紅塵。不過,生活的詩意未必在遠方,眼前所有的茍且,都可能結(jié)出豐碩的果實。我們打開一本本書,能讀多少就多少,當周圍的繁雜與喧嘩漸漸消失,一切都將變得單純,閱讀著一個個字符,找到真正的自我,人生的每次狼狽就會變得微不足道:愛這生活,笑著走路,將每一段平凡時光都過得靚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