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融媒 阮敬晨 文/圖
家住東沙河街道的黨霞,多年來悉心照料父母、公婆,傾心盡力、無怨無悔,用孝心和愛心詮釋了一個好女兒、好妻子、好母親、好老師的范本,讓平凡的家庭和諧溫馨、把平凡的生活過得安心幸福。
她是娘家的好閨女
1974年,黨霞出生在東沙河街道史樓村,1996年被分配到東沙河街道中心小學工作。娘家兄妹三人,她排行最小,母親長年有病,父親體弱力衰,經(jīng)濟拮據(jù),哥哥姐姐都在外面打工。作為娘家唯一的“正式工”,無論是人力還是物力方面,她和愛人總是傾力而為、義無反顧。
2012年春,黨霞的父親被診斷為直腸癌,幾年時間里,住了5次院、做了2次大手術。黨霞帶著父親求醫(yī),在丈夫的大力支持下,想方設法籌措錢款,承擔了大部分醫(yī)療費用。父親造瘺手術后,每天更換造瘺袋成了一大難事,她就在網(wǎng)上找相關視頻學習。回腸手術后,父親經(jīng)常無意識排便。有一次哥哥不在身邊,父親忽然想去廁所,沒等黨霞把他從床上扶起來便失禁了。黨霞顧不得多想,連忙給父親擦洗。黨霞看出了父親的難為情,連忙安慰道:“爸爸,您一把屎一把尿把我拉扯大,您老了不能自理,我照顧您是應該的!”
2016年,父親離開人世,面對年老體弱的母親,黨霞只能化悲痛為力量,更好地照顧母親。那時,41歲的她已懷上二胎,在臨盆的前一天,還拖著笨重的身子為母親準備生活用品,一遍又一遍叮囑母親照顧好身體。如今,83歲的母親腦子越來越糊涂,她每天都要給母親送飯、洗衣、收拾家務。母親吃喝拉撒都記不得,唯獨惦記著女兒,每天都會坐在大門口盼著女兒到來。
她是婆家的好媳婦
黨霞的婆家在東沙河鎮(zhèn)磨坑村,丈夫兄妹五個。黨霞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但作為妯娌中最小的一個,日常相處中她尊老愛幼,出力的事情總是搶著干,事事處處忙碌在前,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無論是婆媳關系還是妯娌關系都處得格外和諧,整個大家庭其樂融融。
天有不測風云。2002年春天,婆婆被查出胃癌晚期,在濟南腫瘤醫(yī)院經(jīng)歷了一個多月的治療,醫(yī)院便不再收留。黨霞心如刀割,每天都要為婆婆洗衣、喂飯、擦拭身體。夜里她睡得很輕,只要聽到婆婆屋有動靜,就會立刻前去查看情況,幫婆婆翻身、測體溫,端茶倒水。
婆婆去世后,黨霞和丈夫商量把年邁的公公接到身邊照顧。雖然哥嫂也爭著要贍養(yǎng)老人,黨霞和丈夫還是覺得他們家庭負擔較輕,照顧老人理應沖在前面。近幾年,公公心動過緩、心臟早衰、血壓偏高,每天都要服用好幾種藥物。在黨霞的悉心照料下,90歲高齡的公公依然腰板筆直,走起路來穩(wěn)健從容,穿戴干凈整潔,身邊人見了都夸老人精氣神好,公公總是樂呵呵地回應道:“孩子們孝順,照顧得好!”
她是學生心中的好老師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作為一名教師,黨霞認為教學的關鍵是要付出愛和包容。二十多年來,她兢兢業(yè)業(yè),尤其是對后進生倍加關愛。去年,黨霞接任的班級中有一個叫浩浩(化名)的學生,是全級部有名的“臟亂差”生。通過多次談話,黨霞了解到這個孩子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和管理嚴重缺失。面對這樣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學生,黨霞抓住一切閃光點來塑造他。為了讓他課下有事干,就把教室內的花草交給他去管理;為了讓他搞好個人衛(wèi)生,教室內外的衛(wèi)生也由他去檢查。就這樣,浩浩得到了“護花使者”和“衛(wèi)生部長”的美稱。幾個月后,浩浩漸漸對老師產生了信賴,由原來的自暴自棄變得自信自立、遵規(guī)守紀、勤學上進,學習成績有了顯著提高。
身教勝于言教。每天的兩操,黨霞都要和學生一起做,以身示范;她要求學生不亂丟垃圾,自己也會彎腰撿起掉在地上的粉筆;她要求同學之間互相尊重、團結友愛,自己絕不會在學生面前譏諷嘲笑某個學生。在學校舉行的各種活動評比中,她所帶的班級總是榜上有名,多次被評為滕州市先進班集體,她也多次獲得各種輔導獎。2023年5月,她所帶班級被評為滕州市優(yōu)秀中隊。黨霞本人多次被評為棗莊市語文學科骨干教師、滕州市教學能手、滕州市骨干教師、滕州市優(yōu)秀教師、滕州市優(yōu)秀班主任、滕州市課改標兵等,連年被評為鎮(zhèn)(街道)師德標兵、優(yōu)秀教師、優(yōu)秀班主任、教學工作先進個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