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戲,,又名“拉魂腔”,,是地地道道的魯南地方戲,,在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一帶流傳了幾百年,。之所以叫“拉魂腔”,,是說這種戲唱腔優(yōu)美,聽久了能把人的魂兒拉走,,當?shù)刂两襁€流傳著“拉魂腔一來,,跑掉了繡鞋;拉魂腔一走,,睡倒了十九”的民諺,,形容這個劇種在民間受歡迎的程度。
為了弘揚和保存地方傳統(tǒng)文化,,2001年,,滕州電視臺拍攝了大型戲曲紀錄片《柳琴戲的傳說》,全面發(fā)掘,、整理,、記錄了柳琴戲這一地方劇種產(chǎn)生、發(fā)展、成長,、壯大的歷史,。該片先后在山東衛(wèi)視、香港鳳凰衛(wèi)視播出,,并于2003年獲得全國“中華薈萃”電視紀錄片評獎一等獎,,受到專家、評委和觀眾的廣泛好評,。
民間戲曲藝術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xiàn)形式,,包含著民族文化、歷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探究一個劇種的起源,,往往更能發(fā)現(xiàn)戲曲藝術所蘊涵的大量的、有價值的文化信息,。
柳琴戲的命名,,來源于這個劇種的主要伴奏樂器——柳琴,也就是當?shù)厝怂f的“土琵琶”,,是模仿琵琶打造出來的,。五、六十年代風靡全國的電影《鐵道游擊隊》中小坡彈的那個“土琵琶”,,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柳琴——因外型形似一片柳葉而得名,!
1987年,滕州市的文化工作者在東郭鎮(zhèn)蘇樓村發(fā)現(xiàn)了一把蘇家祖?zhèn)鞯牧?,?jù)專家考證是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柳葉琴,。
蘇家祖?zhèn)鞯哪前牙狭俸髞肀荒硻C構征集取走,我們幾經(jīng)追尋也沒有查到它的下落,。幸好有當時的一位攝影師拍下了那把柳琴的照片并留有底片,。在攝影師的幫助下,,我們洗印出攝于1987年夏天的那把 老柳琴的照片,,才使這把流傳了一百多年、對柳琴戲這一劇種的研究和考證起著重要作用的老柳琴的“真跡”面目得以面世,!
循著這把琴的線索,,2001年秋天,我們深入到東郭鎮(zhèn)蘇樓村采訪,。
蘇樓村原名徐樓,,是滕州市東部的一個村子,東,、南兩面臨河,,處在河灣里側(cè)的高地上。有趣的是,這個村子里的人家全都只建三間房,,即使有四間房的地基也只建三間,,據(jù)說是有什么風水或民俗上的講究吧!一進村子,,就聽到有留聲機放著柳琴戲的傳統(tǒng)劇目《喝面葉》的唱段,,我們見到一個靦腆的小伙子正擺弄著咿呀作響的留聲機。經(jīng)打聽,,這個叫蘇清玉的年輕人,,竟是清代蘇家戲班的第七代傳人!只是,,蘇清玉已經(jīng)不會彈琴,,更不會唱戲了......
在蘇清玉的帶領下,我們找到了他的祖母——“蘇家戲班”的直接見證者,、已90歲高齡的蘇孫氏,,聽她向我們介紹了蘇樓村“蘇家戲班”及“拉魂腔”的過去......
據(jù)蘇氏家譜記載,蘇家自清朝乾隆年間“文秀才”蘇來創(chuàng)立“拉魂腔”戲班起,,中歷蘇千一,、蘇炳元,到清朝末年的蘇友剛,,200多年來,,蘇家戲班一直代有傳人,薪火相繼,。蘇來原名蘇金門,,是當?shù)氐男悴牛釔蹜蚯?,唱戲成癖,,蘇家所招的長工佃戶,非能唱戲者不取,,即使下地干活也是口吐唱詞,,哼著小調(diào)。蘇來還自組劇團,,經(jīng)常演出,,當?shù)孛裰V說:“蘇來不來,等于瘟臺,;蘇來不到,,挫錢十吊”!他自編自導自演,,編寫了《老少換》,、《郭大姐算卦》、《張梅英趕考》等劇本。每到秋天,,蘇家都要種上四,、五十畝地的蕎麥,專留給前來蘇樓村搭班唱戲的藝人們食用,,由此蘇樓村也匯聚了當時的各路藝人,,逢年過節(jié)通宵演出,盛況空前,。由于蘇來和蘇家戲班的廣泛影響,,他們所居住的村莊,也由原來的徐樓改名為蘇樓,,沿用至今,。
蘇友剛是蘇孫氏的婆家祖父。蘇家戲班在蘇友剛這一代又繼續(xù)發(fā)揚廣大,。蘇孫氏至今還記得當年夸贊蘇家戲班的民諺:“王清,、徐四、蘇友剛,,十里八坡吃得香”,!蘇孫氏嫁到蘇家后,見到她的爺爺蘇友剛就是彈著這把柳葉琴唱“拉魂腔”的......
歲月的痕跡,,刻在了蘇孫氏老人的臉上,。回憶起家族的歷史,,老人在平靜的神態(tài)后隱藏著的是對過去曾經(jīng)靠唱“拉魂腔”走街串巷賣藝為生的辛酸......
蘇樓村的蘇家戲班因唱戲而出名,,又因?qū)η皝硗侗嫉母髀匪嚾碎L年管飯施舍而敗家。蘇來死后,,蘇家戲班解體,,在蘇樓村唱戲的長工佃戶和各路藝人們紛紛投奔他鄉(xiāng),流落四方,,從而把在蘇樓村匯聚,、交流、整理而成的“標準拉魂腔”也傳播到蘇,、魯,、豫,、皖四省廣大的區(qū)域,。蘇家卻從此家道中落,到蘇友剛時,,不得不靠祖?zhèn)鞯某獞蚣妓?,彈著那把老柳琴四處賣唱乞討為生。蘇孫氏正是因為親眼見到了舊社會民間藝人謀生的艱難,才給她的孩子們立下規(guī)矩:再也不許彈柳琴學唱“拉魂腔”了,,把蘇友剛傳下的那把柳葉琴用布袋裝起來掛到墻上,,不許后輩們再碰它!所以到蘇清玉這一代時,,連對自己的祖先創(chuàng)立“柳琴戲”這一劇種的故事都已經(jīng)所知不多了......
我們在蘇樓村新建的那些成排的三間樓房的夾縫中,,拍攝到一些早已破敗傾頹的老房子的外景,那些泥墻小瓦的老屋頂上大都長出了幾經(jīng)榮枯的荒草,,見證著人世間百年的興衰和滄桑......
舊的畢竟老去,,新的總要生長,這是自然的規(guī)律,!在這個快速變化和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里,,人為的努力,又能“搶救”,、“發(fā)掘”和“振興”多少瀕臨滅絕的物種和劇種呢,?!
幸好,,滕州有了少年戲曲學校,,滕州市柳琴劇團也把柳琴戲演到了京城長安大戲院......
(該文發(fā)表于2003年6月3日《滕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