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辛文化一一文明之源
北辛文化得名于北辛遺址,,北辛遺址得名于北辛村,。北辛村位于官橋鎮(zhèn)東部,薛河故道南岸,。薛河故道即古薛河,古薛河是棗滕地區(qū)的母親河,。在古薛河兩岸,,遍布了密集的古遺址、古城址,、古墓址等,,北辛遺址正是位于薛河中游的一處重要的史前遺址。這個遺址于1964年被中央考古隊沿薛河進行文物時發(fā)現(xiàn),,遺址位于北辛村北首,,薛河故道南岸,面積7,、5萬平方米,。1978年冬至1979年春,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與滕縣文化館聯(lián)合發(fā)掘,,發(fā)掘面積2580平方米,,出土文物2000多件,有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典型器物有石磨盤,、蓋鼎等。經(jīng)科學方法測定,,這個遺址距今約7500年至6300年,,是大汶口文化的源頭,,系山東省新石器時代較早的一個時期,是母系氏族社會較為繁盛的一個階段,。1982年,,北辛遺址因具有獨特的文化面貌而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北辛文化”,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岀土文物充分說明,,北辛先民從莽莽山林中走出來,選擇這片河岸高地定居并繁衍生息,,在這里捕魚狩獵,,開荒種地,創(chuàng)造了早期的農(nóng)耕文化,,中華東方文明的第一縷曙光在這里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