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與戰(zhàn)國之交時際,,勾踐滅吳會盟于徐州,,史料鑿鑿,然可亦有文物佐證之,!
古徐州考異與變遷
崔祥震
古徐州考異
徐州,,今指江蘇省徐州市,,或者特指徐州市政府的駐地彭城,然而在歷史上“徐州”之名具有不同的概念,,或地理區(qū)域名,,或城邑名,或行政單位名等,。
四千年前一場浩大的洪水讓華夏民族遭受了巨大的災(zāi)難,,大禹受命于危難之際,被舜帝舉任繼其父親鯀的治水之職,,疏通全部的河川大澤,,導(dǎo)洪水于東海,歷經(jīng)十三年辛苦終于獲得成功,,并把華夏之域劃分九州,。
《尚書·禹貢》記載:“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大禹治水后,,首次以大山大川為分界線,將華夏之地劃分為九大區(qū)域,,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之九州,,但是其中的古徐州便是一個地理區(qū)域概念,。
三代“九州”略有不同,,《尚書》所記為夏朝九州;《爾雅》所記則為商朝九州,;《呂氏春秋》所記則為周朝九州,。
“徐州”是“九州”之一。
夏商周之際,,岱南淮海地區(qū)即為徐州,,《禹貢》云:海岱及淮惟徐州?!秴问稀吩疲恒羯蠟樾熘?,魯也?!稜栄拧吩疲簼鷸|曰徐州,。
《禹貢》云:“海、岱及淮惟徐州,?;础⒁势鋪V,,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東原厎平,。厥土赤埴墳,草木漸包,。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厥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蠙珠暨魚,。厥篚玄纖、縞,。浮于淮,、泗,達(dá)于河,?!币馑际菛|到大海(黃海)、北達(dá)泰山(岱)、南及淮河之間的地域才是夏代的徐州之境,。
對于徐州得名,,《釋名》曰:“徐,舒也,,土氣舒緩也,。其地東至海,北至岱,,南及淮,。”
《漢書 地理志》云:“殷因于夏,,亡所變改,。周既克殷,監(jiān)于二代而損益之,,定官分職,,改禹徐、梁二州合之于雍,、青,,分冀州之地以為幽、并,。故《周官》有職方氏,,掌天下之地,辯九州之國,?!?/p>
商代之際的徐州與其他各州地域沿襲夏代并未多大的改變。
但是到了周代,,應(yīng)該是西周初期,,徐州被合并入青州內(nèi)。
春秋與戰(zhàn)國前期,,如《呂氏春秋》所言:“泗上為徐州,,魯也?!便艉由现杏问T侯國,,就是徐州之域,為魯國附庸國圈,,或者勢力范圍。
徐州作為城邑名稱首次出現(xiàn)是在戰(zhàn)國中期,,是指今山東省滕州市張汪與官橋二鎮(zhèn)之間的古薛國,,歸于齊國后為薛邑,是著名的靖郭君田嬰、孟嘗君田文父子的封地,?!吨駮o(jì)年》載:“梁惠王三十一年(前 339 年),邳遷于薛,,曰徐州,。”《后漢書·地理志》亦載:“薛本國,,六國時曰徐州,。”
實際上在春秋末期與戰(zhàn)國初期之際,,任薛已經(jīng)失勢,,雖然薛國作為魯國的附庸,但是魯國此時尚且自身難顧,,遑論附庸,,此時被列國公認(rèn)的重要戰(zhàn)略要沖之地的薛國,就已經(jīng)開始成了各霸主會盟與號令小國的理想場所,,也是戰(zhàn)國列強覬覦的對象,,同時也是一些國家,特別是齊國貴族避難的理想之地,。而且,,也并不是所謂的梁惠王三十一年邳遷薛時才稱徐州的,早在公元前481年時,,薛稱即稱為舒州或俆州,,《春秋》哀公十有四年:“齊陳恒執(zhí)其君,置于舒州,?!薄妒酚洝ぬ锞粗偻晔兰摇芬噍d:“簡公出奔,田氏之徒追執(zhí)簡公于俆,。田氏之徒恐簡公復(fù)立而誅己,,遂殺簡公?!?/p>
“舒”就是“徐”的通假字,,而“俆”是則為“徐”的異體字。恰如以下“諸稽於賜戈”所銘“?州”之“?”等也皆指“徐”,?!峨h志》亦引用《釋名》以“舒”釋“徐”的詮解?!靶臁弊詈蠛喜⒘恕皞T”,、“?”,、“舒”等作為薛邑的代名之字。
據(jù)《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載:“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會稽,,以奉守禹之祀,。……允常卒,,勾踐立,,是為越王?!惫篡`三年(前494),,興兵伐吳,兵敗夫椒,。以余兵五千人保棲于會稽,,臣事于吳。經(jīng)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xùn)”之二十年臥薪嘗膽般毅力去拼搏,,終于在前473年滅掉吳國。是《史記》又載:“勾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于徐州,,致貢于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命為伯,?!?dāng)是時,越兵橫行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p>
然春秋與戰(zhàn)國之交時際,勾踐滅吳會盟于徐州,,史料鑿鑿,,可有無文物佐證之!
《竹書紀(jì)年》載晉出公十年十一月,,勾踐卒,,在位凡32年(前496—前465),。同年,勾踐之子“者旨於賜”繼位,。者旨於賜,就是《史記·越王句踐世家》所記的越王句踐之子“鼫與”,,《左傳·哀公二十四年》作“適郢”,,古本《竹書記年》作“鹿郢”,《越絕書·越絕外》作“與夷”,,這些同名異寫,,皆是中原對越人名字讀音的漢字代寫,或者長音促讀而成的代音字,。
勾踐家族是大禹苗裔,,從禹之姒姓,勾踐之子者旨於賜,,者旨是氏,,於賜是名。者旨就是諸稽,,同諸暨,,蓋先封于越國境內(nèi)的諸暨而所得氏,《康熙字典》云諸暨,,江南古代復(fù)姓,。
者旨於賜,即諸稽於賜,,又作諸稽郢,,在沒有繼位前,是《國語·吳語》所言的“春秋時越大夫”,。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周敬王二十六年,,吳王夫差為報先王闔閭槜李兵敗之仇,傾兵伐越,。勾踐率師迎戰(zhàn)敗于夫椒,,困會稽山上,大夫文種獻(xiàn)乞和之策,。勾踐遂派諸稽郢去吳營談判求和,,行成于吳而返。諸稽郢由于善言辭,,有較強的外交能力,,因而更深得王父勾踐的賞識,鐵心繼位于他,。
曹錦炎所著《鳥蟲書通考》記載:1959年,,于安徽省淮南市蔡家崗趙家堌堆戰(zhàn)國墓出土三件越國兵器青銅戈,,皆是銘錯金鳥蟲書。其中有兩件銘文相同,,且皆銘在胡上,,錯金12字,分刻兩面,,各有2行6字為“戉王者旨於賜 圭〔“圭戈”合字〕亥?州至王”,,而另一件僅銘“戉王者旨於賜”六字。戈銘兩圖見文首,。
對于前兩件戈銘有一疑字,,即“圭戈”復(fù)合而成的字,文史與古漢字專家認(rèn)為與亥連在一起,,是表示日期的天干地支,,那個合字應(yīng)解讀為天干“癸”。
今筆者認(rèn)為“圭戈”合字是“癸”的異體字,,是形聲兼會意字,,“圭”表其聲,“戈”則表其形,,二者合為其義:持戈奉圭以祭天,。而“癸”的甲骨文字形為兩個似“工”之物中心部位相交叉的圖形,即“戣( kuí)”之古文,,古代兵器,。戣(癸)是戟屬類的古代兵器,后來借用作天干的第十位,,用作順序的第十,。癸下有天部,或亦與祭天有關(guān),,又因此選為作天干順序,。無疑“圭戈”合字與“癸”是同源的,為通假中的異體字關(guān)系,。
整句釋為“越王諸稽於賜 癸亥?州致王,。”
也就是說越王諸稽於賜 于癸亥日在?州向周王致貢,。(應(yīng)該是大捷而稱霸,,才有資格如此炫耀于列國與周王。)
?州,,也是以上所介紹的戰(zhàn)國之際的薛國,,即徐州。作為同一個地名,,?與俆,、徐,、舒等也通假,相互借用,。
戈銘的這事就很蹊蹺了,,與戈主的父親勾踐滅吳后北上會盟之“徐州致王”,如出一轍,。
難道說諸稽於賜也學(xué)他父親那一套,,再一次“徐州致王”了嗎?,!顯然不可能,完全一樣的同一個版本的歷史事件不可能重演,。
今筆者推測,,越王勾踐徐州會盟致王是真,而他的兒子越王諸稽於賜盡管把國力更進(jìn)一步增強,,疆土進(jìn)一步拓展,,也不可能踩著她父親的腳印,再重復(fù)老一套,。而是在諸稽於賜繼位后,,為紀(jì)念越王勾踐輝煌的歷史功績,而把事件刻在他自作的戈上,,所以才有出現(xiàn)了在今天人們看來蹊蹺的怪事,。
此后,《戰(zhàn)國策》與《史記》等史料所記載的:前334年的齊魏徐州相王,,時徐州歸齊,;前333年楚威王大破齊將申縛于徐州。徐州又歸楚,;前284年楚又乘秦燕趙魏韓五國攻齊之際,,楚誅閔王、收淮北及彭城,,魯伐徐州,,即《呂氏春秋·孝行覽》所載:“齊以東帝困于天下,而魯取徐州,?!毙熘萦謿w魯;《魯周公世家》,,魯頃公十九年(據(jù)《六國年表》為楚考烈王三年,,則當(dāng)公元前260年),“楚伐我,,取徐州”,,徐州又復(fù)歸楚,。等等,關(guān)于徐州如此眾多的記載,,這些被列國占據(jù)與爭奪的城邑實指一地,,即古薛國。
?城,、?戎與涂山氏
??除指古徐州外,,據(jù)說還指濟寧市鄒城東有?城,或?qū)崬?戎,。
??《周禮》雍氏注:“伯禽以王師征徐戎,。”許氏《說文解字》則云:“? 邾下邑,,魯東有?城,。”
??《說文注》詮釋云:“? 邾下邑地,。邾當(dāng)作鄒,。魯東有?城,城當(dāng)作戎,。許書之例未周禮雍氏注,。伯禽以王師征徐戎者,‘戎’即《周禮》注所云‘伯禽以王師征戎’,,今《尚書》作 ‘徐夷徐戎’,,許鄭所據(jù)作。鄒在魯東,,則在魯東可知矣,。《書》序曰:徐夷并興,。東郊不開,。《昭元年》傳‘周有徐奄’,。徐,,蓋戎也。鄒習(xí)于夷,。故《左傳》曰‘邾又夷也’,。讀若塗,塗當(dāng)作涂,,同都切,。”
??《史記》載:“伯禽即位之后,有管,、蔡等反也,,淮夷、徐戎并興反,。于是伯禽率是伐之于 ,,作《 誓》?!薄?nbsp;誓》即《尚書·費誓》,,《尚書 序》云:“魯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興,,東郊不開。作《費誓》,?!?/span>
起初,周公滅奄,,太公滅蒲姑,勢力僅至山東境內(nèi),?;匆摹⑿煲娜跃髲姴环?,后伯禽被圍,,成王派兵解除夷之圍,徐夷仍自稱偃王,,曾聯(lián)合九夷伐周,,穆王承認(rèn)偃王在東方的霸主地位。以后穆王教楚伐徐,,徐敗,。楚至熊通時正式稱王,不承認(rèn)周天子的地位,。楚又成為南方的新興強國,。昭王伐南蠻,全軍覆沒,,君臣淹死在漢水里,。
???城,實為?戎之誤,,即東夷徐戎,,曾參與反叛伯禽封奄(今曲阜),而遭王師鎮(zhèn)壓。此徐戎按《說文注》特定為在“魯東”,,筆者認(rèn)為不較妥,,當(dāng)在泰山以南,古淮河以北之間,,尤其是今薛國故城周圍及今徐州附近,,薛周圍古稱徐州,今徐州東南附近古為徐國,,皆被商周稱為東夷之徐夷,,即徐戎。參與反叛伯禽的原由,,不僅僅是因為周王室分封宗親與功臣用來監(jiān)視這些商代東夷后裔,,更是因為這些受封者侵占了東夷諸多方國的利益,尤其是疆土,,所以古徐州之地的人反應(yīng)最強烈,,響應(yīng)最熱烈,因而也被周王室貶為“徐戎”,,“戎”即“狨”,,指猿猴,有野人的意思,。而非“兵戎”之“戎”,。
?涂山氏是夏禹妻子的部落名,《尚書·皋陶謨》載:“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矛弗子,。惟荒度土功,。” 《楚辭·天問》又云:“禹之力獻(xiàn)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臺桑,? ”
涂山,,可能就是“?山”,或許本指“徐山”,,可能在薛東附近尼蒙山脈的山系里,。涂山氏是東夷部落,據(jù)傳《吳越春秋·越王無馀外傳》云,,禹妻是涂山氏九尾白狐精,,禹在治水途中認(rèn)識這位東夷女子。實際上所謂的“九尾狐”,大概涂山氏部落以九尾白狐為族徽,,或者膜拜九尾白狐之故,。
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yuǎn)縣涂山有涂山氏祖廟,傳涂山氏古于此地,,真假難辨,。
?
古徐州變遷
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其中徐州刺史部則監(jiān)察瑯琊郡,、東??ぁ⑴R淮郡和楚國,、泗水國,、廣陵國,共三郡三國,。時徐州刺史部初治于薛縣(即原薛國,、薛邑)。
新朝始建國元年(9年)王莽遷徐州刺史部治所于下邳縣(今江蘇省徐州市駐地彭城之東),。
東漢光武帝建武五年(29年)八月,,劉秀攻克彭城、下邳,,吳漢拔郯城,,遂置徐州刺史部于郯城縣(今山東郯城西南)。東漢徐州轄域與西漢略相當(dāng),。
東漢末年,漢獻(xiàn)帝初平四年(193年)陶謙任徐州牧,,曹操之父曹嵩于徐州瑯邪郡避難,,回兗州之途中為陰平(陰平縣,地在今棗莊市驛城區(qū)陰平鎮(zhèn))守將所害,。(傳說今滕州市羊莊鎮(zhèn)北有“曹王墓”是其墓,,難辨真假。)曹操怒剿徐州,,屠城三十,,殺男女?dāng)?shù)萬人至泗水為之不流。
194年10月,,陶謙病危,,將徐州刺史部的治所由郯縣又遷至下邳(今睢寧縣古邳鎮(zhèn)東北),劉備繼徐州牧,。
建安元年(196年),,呂布乘劉備擊袁術(shù)之暇襲取徐州,自領(lǐng)徐州牧。
越年(198年),,曹操伐下邳,,敗呂布,掌控徐州,。
三國時魏明帝曹睿(曹丕之子,,227年—239年)時,徐州刺史部自下邳遷至彭城(今徐州),。
但只是指以彭城為中心的行政區(qū)域,。
由此可知三國時魏明帝曹睿(曹丕之子,227年——239年在位)時期或稍后,,徐州刺史部自下邳遷至彭城(今州),。
西晉惠帝元康末年,又將徐州刺史改治下邳,。
南北朝之際,,安帝義熙七年(411年),以淮北為北徐州,,治彭城,;淮南為南徐州,治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市),。
淮北之地為北魏占后,,北徐州刺史治所遷于鐘離(今安徽省鳳陽縣)。
南朝梁時,,曾僑置東徐州,、西徐州、南徐州,、北徐州,。
北魏占領(lǐng)淮北后置徐州,兼立東南道行臺,。
北周置徐州總管府,。
隋煬帝大業(yè)三年(607年),徐州刺史部更名彭城郡,,仍治彭城,。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彭城郡為徐州總管府,。
元順帝至正八年(1348年)年)升徐州府為徐州路,。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降徐州為武安州,移治于今徐州泉山區(qū)奎山南,。
元順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武安州降附于朱元璋,,仍改為徐州并移治舊所(彭城縣)。
由此可見,,徐州之名本為夏代甚至商代之際的地理區(qū)域名稱,,在戰(zhàn)國時期為薛國與薛邑的代名,在兩漢至南北朝之間為刺史部名,,治所從下邳,、郯城、鐘離與彭城等地遷徙或往返,,搖擺不定,,而且在南北朝時還僑置南徐州。
從隋代至明清又續(xù)改而置彭城郡,、徐州總管府,、徐州路、武安州,、徐州府等,。
徐州固定在彭城是從隋代開始的,而從明代的徐州府演變至今的徐州市,,徐州的名稱和治所再也沒有發(fā)生改變,,彭城之名也漸漸為徐州所取代,沿襲到今天,。
然而,,薛國故地曾為徐州的歷史,卻漸漸的被后人遺忘了,。
手機編寫于回鄉(xiāng)途中大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