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東網(wǎng)·新感知5月20日訊 20日,“機遇中國?活力山東” 國際攝影季——世界百位攝影大師走進齊魯大地第二季活動走進棗莊滕州博物館。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大師們,深入館內(nèi)青銅廳、陶瓷廳、銅鏡廳、玉器廳,用鏡頭捕捉歷史文物的獨特魅力,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之旅。
滕州博物館作為集歷史、藝術、人文為一體的綜合性地方博物館,擁有豐富的館藏資源,此次成為攝影大師們探尋歷史、捕捉靈感的寶藏之地。
青銅廳內(nèi),大師們被精美絕倫的青銅器深深吸引。商周時期,滕州作為三國五邑之地,青銅器無論在國別、時代還是數(shù)量上都在山東地區(qū)首屈一指。展廳中,不同形制的鼎、編鐘、編磬等文物錯落有致地陳列著。代表政權象征的鼎,不僅是飪食器,更是貴族重要的禮器,“鐘鳴鼎食” 的場景仿佛在眼前重現(xiàn);司馬楙編鐘音質齊全、制作精良,編鐘上的銘文訴說著當年滕國祭祀的故事;編磬與編鐘常合奏出 “金石之聲”,1978年出土于姜屯鎮(zhèn)莊里西村的那套石編磬,曾被中國廣播藝術團民樂團用于演奏,轟動一時。攝影大師們圍繞這些青銅器,從不同角度、不同光線進行拍攝,試圖用鏡頭還原青銅器曾經(jīng)的輝煌。
步入陶瓷廳,從新石器時代早期北辛文化的陶器,到各個時期風格各異的瓷器,展現(xiàn)了一部完整的陶瓷發(fā)展脈絡。北辛文化時期的紅陶壺、指甲印紋缽等陶器,雖制作工藝相對古樸,卻充滿了先民的智慧;商周時期的原始青瓷數(shù)量豐富、造型多樣,兩件出土于姜屯鎮(zhèn)莊里西村的原始瓷罍更是國家一級文物。到了漢唐時期,瓷器風格逐漸走向精致,“南青北白” 的局面讓人大開眼界;宋代作為制瓷業(yè)的黃金時代,各窯系瓷器爭奇斗艷。攝影大師們穿梭在展柜間,用鏡頭定格陶瓷的每一處細節(jié),或是細膩的釉面,或是獨特的造型,都被收錄進相機之中。
銅鏡廳里,按照朝代劃分的五個單元,展示了銅鏡從戰(zhàn)國初現(xiàn)到明清余韻的發(fā)展歷程。戰(zhàn)國時期銅鏡數(shù)量劇增且制作精美,漢代銅鏡迎來鼎盛,銘文鏡、博局鏡等各具特色,尚方四神博局鏡更是皇室御用之物。唐代銅鏡題材豐富多彩,瑞獸葡萄鏡、神仙人物故事鏡等充滿生活氣息。宋金時期銅鏡形制創(chuàng)新,出現(xiàn)了鐘形、盾形等新樣式,湖州鏡等帶有字號商標的銅鏡反映了當時的商業(yè)文化。攝影大師們透過銅鏡,仿佛看到了古代人們的生活場景,他們巧妙地利用展廳光線,拍攝出銅鏡獨特的質感與背后的歷史韻味。
玉器廳中,從史前玉器到元明清玉器,展示了玉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用途與風格變化。史前玉器多為裝飾品、禮器,如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的玉璇璣,用途至今成謎,引發(fā)了攝影大師們的濃厚興趣。商周時期,玉器成為象征天子和國家權力的重器,玉琮、玉璧等造型獨特,寓意深刻。東周兩漢時期,玉器被賦予 “德” 的觀念,佩飾用玉更加完善。明清時期,玉器藝術步入鼎盛,題材廣泛。攝影大師們用鏡頭聚焦玉器溫潤的質地、精美的雕工,展現(xiàn)玉器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
此次攝影大師走進滕州博物館的活動意義非凡。一方面,大師們的鏡頭將博物館內(nèi)的珍貴文物傳播到世界各地,讓更多人了解到滕州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提升了滕州博物館的國際知名度;另一方面,也為攝影藝術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使攝影作品不僅僅是光影的呈現(xiàn),更是歷史與文化的載體。
由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中共山東省委外事委員會辦公室、山東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和國際攝影藝術聯(lián)合會中國辦事處共同主辦的“機遇中國·活力山東”國際攝影季——世界百位攝影大師走進齊魯大地第二季活動,邀請20位國際攝影家赴聊城、菏澤、棗莊、臨沂四地采風拍攝,進一步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講好中國故事山東篇章。
原稿鏈接:https://news.sdchina.com/show/1924843008075816961.html
編輯:盧慶琛
審核:張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