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東出發(fā),乘著豪華大巴,踏上一段跨越千山萬水的旅程,抵達拉薩,這種“慢游”的旅行方式正展示出特別的魅力。
2024年7月6日,西藏羊卓雍措,嘉亮旅游團的大巴車在景區(qū)車場(劉世亮/供圖)
在夏日的熱浪中,從山東出發(fā),開往西藏的旅游大巴走紅網絡。不僅因為長達20天左右的超長旅程,更因為車內設施和環(huán)境所帶來的舒適體驗,網友們紛紛將其調侃為“鐵腚大巴”,寓意著“鐵定能到”。
山東與西藏之間有3000公里以上的距離,開車前往并不容易,但在山東濟寧、濟南、臨沂等城市,卻都運營著“直通”拉薩的大巴車。
超遠程大巴游,不僅能在國內游中實現,甚至還能在跨境游中體驗。6月1日,中國遼寧大連至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國際客運沉浸式主題音樂啟程活動在香爐礁舉行。伴隨著音樂,60名游客乘坐兩臺大連交通運輸集團的國際大巴,開啟了“北國童話跨境陸路旅行模式體驗”的浪漫之旅。
這樣的旅行方式,展示了“慢游”的魅力。
從拖拉機到“頭等艙”
在山東,開啟大巴慢游故事的,是一位名為“沂蒙哥”的“80后”旅行達人。
2022年3月,一個強烈的念頭——進藏,涌上了“沂蒙哥”心頭。他曾在北京的一家廣告公司負責創(chuàng)意策劃,內心渴望擁抱更為廣闊的天地。
對于西藏,“沂蒙哥”始終懷有一份向往,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利用家中閑置的拖拉機,開啟西藏之旅。駕駛著拖拉機,“沂蒙哥”從山東臨沂出發(fā),踏上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歷經40多天的艱辛跋涉,最終抵達了自己心目中的圣地——拉薩。
在這次旅程中,“沂蒙哥”在沿途結識了眾多志同道合的旅友。從成都開始,沿著318國道一路向西,他遇到了騎自行車、徒步以及開車自駕的“各路人馬”。這些旅友的加入,讓原本孤獨的旅程變得熱鬧起來。
有一次,在穿越無人區(qū)時,“沂蒙哥”和他的旅伴們遇到了突如其來的大雨。他們原本以為只是短暫的陣雨,沒想到雨勢越來越大。大家不得不趕緊找了個地方躲避,看著被雨水沖刷的道路和車輛,他們哈哈大笑,聯想到了“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這一佳句。
抵達拉薩后,“沂蒙哥”并沒有立即返回,而是留下來感受這片神秘土地的魅力。經過一個月的停留,他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將拖拉機旅行升級為更加舒適、安全的大巴旅行。
說干就干,返回山東后,“沂蒙哥”立即著手籌備。2022年11月,他注冊了沂蒙哥(山東)旅游文化發(fā)展有限責任公司,買了一輛依維柯車,花了半個月對其內部進行改裝,將座位數改成了七座。
當年12月9日,“沂蒙哥”便帶著他的第一批六位游客,開始了往返20天、9300公里的旅程。這次旅途很平順,開了個好頭。
從那一次改裝至今,“沂蒙哥”已經經歷了三次車型更新,從拖拉機、依維柯、普通大巴到現在長達12米的宇通牌陸地頭等艙,他的團隊共計往返西藏28次。
在改裝大巴車的過程中,“沂蒙哥”以“如果我是游客,在旅途中都需要什么”為出發(fā)點,對12米車型進行了全面升級。比如,每個座椅旁邊都設有獨立的220V電源、USB充電口和閱讀燈。
為營造更加愉悅的旅行氛圍,“沂蒙哥”在車廂頂部安裝了七彩氛圍燈。為更加安全,“沂蒙哥”在行李廂內放置了兩個氧氣瓶,以備不時之需。
改進旅游方式
與“沂蒙哥”一樣,嘉亮旅游總經理劉世亮同樣有個“西藏夢”。在“鐵腚大巴”這個賽道上,他也擁有不少粉絲。
2023年春天,劉世亮和朋友自駕前往西藏。這次旅程讓他發(fā)現了自駕游的一些弊端:高原反應、安全隱患以及沿途設施的不便。
“當時我就在想,如果有一種旅游方式,能夠解決這些問題,讓游客享受到更加舒適和安全的旅行體驗,那該有多好。”劉世亮回憶道。
這些問題激發(fā)了劉世亮改進旅游方式的靈感。回到山東后,他結合自駕游經驗,定制了一款長12米、寬2.55米、高3.695米的豪華旅游大巴。
大巴車廂內,是精心打造的沙發(fā)式航空座椅,柔軟舒適。座椅之間的距離有1米寬,保證了旅客的私密性和活動的自由度。每個座椅旁邊還有一個充電口,方便旅客為電子產品充電。大巴內還配備了冷熱飲水機、洗手間和彌散式制氧機。
2024年7月6日,西藏羊卓雍措,嘉亮旅游團的大巴車廂內,是精心打造的沙發(fā)式航空座椅,柔軟舒適(劉世亮/供圖)
劉世亮注重服務品質的提升,努力為旅客提供星級商務酒店住宿、全程門票以及高品質餐飲。他的項目第一次正式營業(yè)是在2023年7月初,至今已組織了22次西藏游。
受座位數限制,每個大巴團的人員構成一般都為17-19位客人,2位司機,1位導游。司機每開4個小時就換班,保證不疲勞駕駛。導游負責全程服務,比如提前與餐廳溝通車輛到達時間,以確保客人一落座就有熱乎的飯菜上桌。
這條20天純玩線路,每人要支付上萬元團費,包含車費、三星級酒店住宿、吃飯、景點門票、保險、氧氣、抗高反藥品。前往西藏拉薩時,走被譽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的318國道川藏線;返回山東時,走109國道青藏線。
在談到難忘的經歷時,劉世亮提到了今年4月份的一次旅行。當時,他們的大巴行駛在雅魯藏布江畔,意外地“遇見”了被譽為“十人九不遇”的南迦巴瓦峰。那一刻,整個車廂都沸騰了,19位游客紛紛拿出手機拍照留念。
“壯觀的美景讓人震撼。能夠帶領游客們見證這樣的奇跡時刻,也是我作為導游和老板最大的榮幸。”劉世亮說。
2024年7月5日,參加嘉亮旅游團的游客在西藏的雅魯藏布大峽谷景區(qū)門前合影留念(劉世亮/供圖)
勇敢一點,就能到達
想象一下,從山東出發(fā),踏上一段跨越千山萬水的旅程,途經古都西安、美食之都成都,穿越壯麗的康定、理塘,抵達人間仙境稻城亞丁,前往神秘的昌都、芒康,最終抵達西藏拉薩,將是一段多么美好的體驗。
大巴旅客韓偉今年62歲,是冬泳愛好者和滕州市冬泳協(xié)會主席。談及為何選擇乘坐豪華大巴,他解釋道:“車上的條件比較好,有航空椅,即便是長途旅行也不會那么累;有簡易的洗手間,不必控制飲水;乘坐大巴進藏還能夠循序漸進地適應高原環(huán)境,有效避免高原反應。”
這趟旅行6月2日從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出發(fā),6月21日再回到山東。旅行結束的當天下午,韓偉說,在整個旅程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巴服務團隊的專業(yè)。“團隊里的小趙非常嚴格,到了容易缺氧的地方就要求慢行,在高海拔地區(qū)不讓喝酒、洗澡,這樣能有效避免高原反應。”
旅途中的美景是不可或缺的。韓偉特別提到了有“西藏小江南”之稱的波密:“那里簡直就是人間仙境。我們所到之處的海拔只有3000多米,綠色植被很多,負氧離子含量特別高。另外,我們還去了布達拉宮和大昭寺,感受到了我們國家悠久的歷史文化,我覺得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這次旅行對韓偉的生活態(tài)度產生了積極影響,他說:“在青海湖游玩的那天,我高原反應有點重,感覺特別疲憊,晚上沒睡好覺,很痛苦。后來我調整了心態(tài),現在我認為信念非常重要——通過自身努力,有些困難還是能克服的。這增強了我在生活中面對困難的信心。”這次旅行也激發(fā)了他繼續(xù)探索的熱情,“以后每年都要出去旅游三次,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
與韓偉同車的旅客王之環(huán)(化名),其大巴“慢游”之旅也很精彩。
65歲的王之環(huán)是和昔日的同事一起登上大巴車的,“選擇乘坐豪華大巴進藏,是因為我們之前考慮過自駕,但聽說路況復雜,高原反應嚴重,便打了‘退堂鼓’。得知有大巴進藏的旅行團隊后,我們一合計,決定趁著現在身體健康,勇敢一點!”
踏上旅程后,經過長途跋涉,旅客們在第三天到達了四川康定。有一段路途,海拔的驟升讓全車人都感到不適。
“當時真的很害怕。”王之環(huán)回憶道,“但領隊非常有經驗,他告訴我們如何調整呼吸,如何放慢腳步。我們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不適感漸漸地減輕了。”
整個行程中,王之環(huán)印象最深的是拉薩這座城市,“拉薩是整個行程的靈魂聚焦點。”
這次旅程還讓王之環(huán)感受到了家的溫暖。車上共有20人,除了兩位司機、一位領隊、五對夫妻外,另外7人都是男士。大家來自全國各地,年齡相仿,相處融洽。
在林芝的魯朗小鎮(zhèn),旅客們品嘗到了正宗的西藏美食石鍋雞,味道鮮美無比。“西藏并不遙遠,只要勇敢一點,就能到達。”王之環(huán)認為,人就應該勇于挑戰(zhàn)自我。
旅途中,大家還遇到了有趣的小插曲。比如,在318國道上遭遇堵車時,有些開私家車的人干脆下車放起了嗨曲,并伴著音樂跳舞,這種樂觀心態(tài)給了王之環(huán)很大啟發(fā),“哪堵了就在哪玩兒,而不是遇到一點破事就原地鬧心,這種心態(tài)很重要”。
不止是旅行
熱愛旅游的28歲女孩陳娜娜(化名)在圍觀了互聯網上關于“鐵腚大巴”的各種視頻后,感嘆道:“這種旅行方式我肯定扛不住。我外出旅行一定不會選擇這種大巴,我比較喜歡坐高鐵。身為打工人,我?guī)缀醪豢赡芑?0天左右的時間去旅行,乘坐大巴旅行的方式精準適配有錢有閑的退休老人。”
“沂蒙哥”在深入探索進藏旅游市場時觀察到:接受大巴車進藏旅游方式的人群,主要集中在50歲至65歲這一年齡段。這個群體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能夠承擔相對高的旅行費用;他們擁有較為充裕的休閑時間,能夠安排出足夠長的旅行周期;他們熱衷于和朋友一起結伴出游,享受旅途中的社交樂趣。
6月13日,“沂蒙哥”和他的游客一起踏上了從南疆到北疆純玩的新疆線路。這條線路的特色是把南北疆精華景點一網打盡,30天時間,每個人需要支付的團費在兩萬元以上。7月11日,行程接近尾聲時,“沂蒙哥”對這趟旅行總結到:我們沿獨庫公路,穿越依連哈比爾尕山、博羅科努山、阿吾拉勒山、那拉提山、艾爾賓山、哈爾克山……真的是一次不留遺憾的行程,南疆、北疆,人文、美景全部領略!
“沂蒙哥”說,未來還會開發(fā)前往云南、海南的行程,并把這一模式推廣到全國各地,希望能給游客帶來更多新鮮體驗。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zhàn)略研究院研究員魏翔對“慢游”現象給予了較高評價。他認為,“慢游”不僅僅是一種旅游方式,還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學習,更是一種人力資本積累和價值觀的體現,能夠幫助人們在旅途中放慢腳步、深入體驗當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從而得到更多的精神滿足。
“慢游”對現代人的生活態(tài)度也有影響,它讓人們更加注重生活品質和精神層面的追求,而不是僅僅追求物質享受。魏翔是比較鼓勵人們進行“慢游”消費的,“如果僅僅把‘慢游’當做一次消費,可能會覺得心疼。但如果把‘慢游’當做一次精神提煉之旅,回來后能更好地學習、工作和奔赴人生,那么很多人可能就愿意去消費了。‘慢游’本身是一種學游結合的形式。如果以后我有大段時間,也會選擇帶上孩子去體驗這種旅行方式。”
原文鏈接:https://m.gmw.cn/2024-08/22/content_1303828095.htm
來源:光明網
編輯:劉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