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山東小國
眾所周知,《論語》主要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鬃邮囚攪?并且做過魯國大夫,他的日?;顒颖囟〞婕爸苓叺男?。就讓我們看看《論語》中提到了山東“小國”。
《論語·八佾篇》里記載孔子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這里提到的杞國,是夏朝的后裔,商朝時初封,后來時存時滅,屢次遷徙,曾遷到新泰,最后遷至昌樂,、安丘一帶,新泰等地曾出土杞國青銅器,。從初封到滅亡,杞國有千年歷史。
此處孔子說,夏代的禮我能說出它,但杞國不足以為證??赡苷且驗殍絿粩嗟剡w徙,才導致其所傳承的夏朝文化逐漸散失,。后世“文獻”一詞就來源于這一節(jié),據(jù)漢代學者鄭玄說:“獻,猶賢也。我不能以其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這里的“文獻”指的是歷史文件和賢人,而后世的”文獻“一詞僅指文件了,。

《憲問篇中》提到了兩個小國——滕國和薛國,。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yōu),不可以為滕、薛大夫,。”滕國,、薛國這兩個小國與魯國關系都不錯,滕國與魯國是同姓國,薛國據(jù)傳是軒轅黃帝之后。公元前712年,兩國國君朝見魯隱公,爭行禮之先后,滕國即以與魯國同為姬姓得為先,。滕國傳國七百余年,薛國相傳是夏禹時始封,有1500多年的歷史,。滕國、薛國離得比較近,都在今滕州西南,。
孟公綽是魯國大夫,《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有關于他的記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他和晏嬰,、子產(chǎn)、蘧伯玉一樣,是孔子所尊敬的人,??鬃诱J為孟公綽去做晉國卿趙氏、魏氏的家臣會綽綽有余,而不能去做滕國,、薛國的大夫,。兩者的區(qū)別是,卿的家臣有權勢、威望而不用負責國政,滕國和薛國由于地小事多,并且還要應對大國的欺凌,大夫的職責很繁重,??鬃邮轻槍γ瞎b的性格和才干,做出了這樣的判斷。
《季氏篇》第一節(jié)里提到了顓臾國,。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笨鬃釉?“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笨鬃釉?“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笨鬃釉?“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span>
顓臾國是太皞后裔的風姓古國,大致位于今臨沂市平邑縣。朱熹解釋《季氏篇》這一節(jié)時提到,當時的魯國四分,季氏取其二,孟孫,、叔孫各有其一,反倒是附庸國顓臾還像社稷之臣一樣,季氏竟然還想將其據(jù)為己有,所以孔子極力反對,。
孔子還嚴厲批評了他的兩個學生,但想來冉求和子路會經(jīng)常拿季氏的政策求教于孔子,孔子也會加以指正,那么就有可能影響魯國的國政。后世常常提到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觀念,就來源于這一節(jié),。
《論語》中有些地方還間接涉及別的小國,。如《憲問篇》里孔子說:“臧武仲以防求為后于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币簿褪钦f,臧武仲得罪孟孫氏后出逃到邾國,后來才回到防邑,。邾國歷史也十分悠久,位于今鄒城及周邊地區(qū)。
同樣在《憲問篇》中,子路提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當初桓公由鮑叔牙侍奉逃往莒國,桓公的哥哥公子糾由管仲和召忽侍奉逃往魯國,。

莒國位于今日照莒縣境內,商代時已經(jīng)有莒國,戰(zhàn)國時為楚國所滅。滕國和莒國有許多共同點——都與魯國是異姓國,在周代之前都已經(jīng)存在,都與魯國打過仗,都是山東境內齊國,、魯國之外勢力強大的小國,。或許也正因為此,莒國才成為周邊國家的人出逃的“首選國”,。
山東境內的這些小國,雖然國力和領土都不如齊國,、魯國,但有的長袖善舞,有的也敢于和大國一戰(zhàn),各有各的歷史傳承和特色。因此它們成為孔子及其弟子討論的對象,也在文化和政治論題方面豐富了《論語》,。也正是由于《論語》的記錄,這些小國的名字得以保存至今,。
來源:齊魯晚報
原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i4FjJ8lq8U65SIPp9-l-XA
編輯:馬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