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融媒 朱艷
提起孔祥蘭,整個潘樓村的村民無不豎起大拇指夸贊,近十年來,她悉心照顧癱瘓中風的婆婆,同時作為村支部書記的她,同樣關(guān)愛著村里的高齡老人,以大愛和真情感動著身邊的人,書寫著孝老愛親的人生履歷,用實際行動傳承最美家風。
樸實無華,孝敬公婆無微不至
1997年,孔祥蘭嫁到潘樓村后,一直和公婆一起居住,相處得很融洽。隨著年齡的增大,老人的身體漸漸虛弱,也患上了“三高”等慢性疾病。2015年,77歲的婆婆突發(fā)中風,孔祥蘭連夜撥打急救電話,將婆婆送到醫(yī)院救治,總算是撿回一條命,但落下了半身不遂的疾病,從此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
從那后,孔祥蘭便日夜侍奉在老人身邊,端水喂飯,處理大小便,尤其是晚上要起來五六次服侍婆婆“起夜”翻身,還專為老人做“清淡三餐”。
天有不測風云,2020年2月,孔祥蘭的丈夫突患心肌梗死,到醫(yī)院搶救時,已無力回天。這個消息如晴天霹靂,讓孔祥蘭感覺天塌了下來。公公婆婆老年喪子,悲痛欲絕,幾次尋死都被她勸了回來。從此,她用孱弱的肩膀扛起整個家,不論工作多忙多累,她總是按時給婆婆買菜做飯、洗澡擦身、照顧起居,一天沒有落下。
心懷大愛,關(guān)愛留守老人
孔祥蘭是家里的好兒媳,同時也是村里的帶頭人,留守老人的“貼心人”。她始終把建設鄉(xiāng)村振興作為個人的不懈追求,在她的堅強帶領下,潘樓村先后被評為“棗莊市文明生態(tài)村”“棗莊市四德工程建設示范村”“山東省美麗鄉(xiāng)村”等。
鄉(xiāng)村發(fā)展起來了,村里高齡老人的飲食起居問題成了孔祥蘭最關(guān)心的事。于是2023年9月,她和村兩委、全體黨員群眾商議決定建設“暖心食堂”,專門解決老年人的吃飯問題。經(jīng)過兩個月的建設,“暖心食堂”開業(yè)運營,村里老人們都高興地來這里吃飯,飯后就到旁邊中心廣場上聊天、鍛煉身體,享受愜意時光。“年齡大了腿腳不利索,能在這里吃上熱乎飯真是太方便了,孔書記就像女兒一樣,真是暖胃又暖心。”83歲的楊位巒老人感激地說。
“照顧老人是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年輕,能多做就多做,多照顧他們。”孔祥蘭說,最簡單的話語,表達的卻是最光輝的美德。
傳承孝道 弘揚文明新家風
孔祥蘭孝敬公婆和留守老人的舉動深深影響和感染著潘樓村村民和她的兒女們。在她的言傳身教下,子女們也跟著一起參與志愿活動;在她的帶動下,全村形成了“向善盡孝”的文明新風,鄰里之間十分融洽和睦。2023年5月,孔祥蘭家庭榮獲全國“最美家庭”榮譽稱號。
孔祥蘭用自己的言行給孩子們樹立了最好的榜樣,在她的悉心教導下,女兒黃婕也成為一名基層服務人員,兒子黃兆曜也考上了大學,在校表現(xiàn)十分優(yōu)異。每逢節(jié)假日回家,女兒就利用自己所學知識指導村民開展直播帶貨,拓展大棚蔬菜銷售渠道,讓村民的收入增加近一半。孝老愛親的良好家風在一家三代人之間接續(xù)傳承。
孔祥蘭就像一棵大樹,是家里公婆的貼心人,是村民的頂梁柱,她孝老愛親、愛崗敬業(yè)、熱心公益,以小家大愛標注著幸福的刻度,用滿腔真情無私奉獻譜寫大愛贊歌,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文明新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