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魯民
伍子胥與申包胥都是楚國人,他們既是患難與共的朋友,也是勢不兩立的對手。伍子胥父兄無端遭楚平王陷害,父兄慘死于冤獄,滿門抄斬三百余口,惟有伍子胥只身外逃,九死一生。申包胥出于朋友情誼,曾幫他逃難,以全其志。臨別分手時,伍子胥狠狠起誓:我必滅掉楚國報仇。申包胥也起誓說:你若能滅楚國,我一定能恢復(fù)楚國。二人揮淚告別。
數(shù)十年后,伍子胥果然卷土重來,帶吳兵一舉滅了楚國,還把楚平王從墳?zāi)估锿诔鰜肀奘孕购蕖I臧阋膊煌兄Z,跑秦國去求救兵,在秦王宮殿前哭了七天七夜,淚流干了,哭出血了,嗓子哭啞了,其一腔忠誠終于打動了秦王,派兵擊敗了吳兵,恢復(fù)了楚國。
奇怪的是,歷史學(xué)家和老百姓不僅同時都接受了這立場完全矛盾的兩個人,而且還都給予很高評價。申包胥被樹為忠的楷模,多部史書濃墨重彩記載其事,民間則有《哭秦庭》一戲廣為流傳,悲悲切切,賺人眼淚無數(shù);伍子胥則被樹為孝的典范,既為史學(xué)家所褒揚肯定,又有《過昭關(guān)》經(jīng)典劇目大受歡迎,跌宕起伏,贏來陣陣喝彩。兩人一個盡忠,一個行孝,各行其是,各得其果,還都是正能量,精彩紛呈,殊為難得。
還有蘇秦與張儀,本是同門師兄弟,朝夕相處,切磋琢磨,共同受教于一個鬼谷子老師,學(xué)的都是縱橫游說之術(shù)。出山后卻分道揚鑣,各為其主,一個成了秦國的宰相,首創(chuàng)連橫外交策略;一個攜六國相印,游說各國諸侯實行合縱聯(lián)盟。兩人看似明爭暗斗,一對死敵,其實相互配合得十分默契,演出了轟轟烈烈又詭異變幻的歷史大戲,歷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公孫杵臼和程嬰也是這樣兩個朋友。晉國的頭號忠臣趙氏被奸臣屠岸賈陷害而慘遭滅門,只剩一個孤兒危在旦夕。兩門客公孫杵臼和程嬰拼命出手相救,一個為此毅然赴死,求仁得仁,吸引了屠岸賈的注意力;一個忍辱負重,頂著背主賣友罵名,精心養(yǎng)育趙氏孤兒。最后終于復(fù)仇成功,滅了屠岸賈,趙氏家族重新振興。
竹林七賢里,嵇康拒絕做官,絕不與當(dāng)局合作,最后死于非命;山濤則出任政府重臣,權(quán)傾一時。嵇康雖表面寫了《與山巨源絕交書》,私下里仍與山濤是好兄弟,你做你的官,我打我的鐵。嵇康被害后,他的孩子都是山濤拉扯大的,有一個還成了著名文學(xué)家,這完全在嵇康的意料之中。但兒子嵇紹卻為了保衛(wèi)皇帝而死——這一點可是嵇康生前萬萬沒有想到的。
哲學(xué)家說,世間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何況八面玲瓏,七竅通明,能思維會算計的人乎?人各有志,不能勉強,自己喜歡的東西別人未必喜歡,自己熱衷的事業(yè)別人不見得欣賞,還是和而不同的為好,要學(xué)會尊重別人的選擇,“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堅決捍衛(wèi)你發(fā)表觀點的權(quán)利”。而且,世界上的事都是互相聯(lián)系的,看似矛盾重重,不共戴天,其實可能有很多暗通款曲之處,說不定就會殊途同歸。
伍子胥與申包胥的一滅一興,各有追求,各得其所;公孫杵臼和程嬰的一陰一陽,目標(biāo)一致,表現(xiàn)各異;蘇秦與張儀的一唱一和,工于心計,瞞天過海;嵇康與山濤的一明一暗,心地相通,情思不斷。這一對對的歷史人物里若少了其中一人,就立刻顯得寡趣無味,天地失色。
人生多歧路,價值多元化。只有學(xué)會寬容,接納不如意的世界,容忍不對路的他人,甚至是對手,各美其美,各得其志,才是人間正途,處世之道。聽聽伍子胥的“一輪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再品品申包胥的“為國心血俱用盡,可嘆七日哭秦庭”。一個破楚、滅楚,一個安楚、存楚,你助我遂愿,我?guī)湍闳荆迫思腋鐐z這雙贏,實在是比孫龐斗智要強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