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顆顆飽滿圓潤的山楂被串起,,蘸上晶瑩剔透的糖漿,便成就了一道冬日里的甜蜜美味,。北京叫糖葫蘆兒,,天津叫糖墩兒,青島,、煙臺等山東沿海地區(qū)叫糖球,,到了濟南,稱為“酸蘸兒”,。

等待的“甩糖翅兒”的酸蘸兒,。孫婷婷 攝
濟南人的年味兒,藏在一串串酸蘸兒中,。
酸爽可口的山楂,,蘸上甘甜的糖漿,這就是濟南的酸蘸兒,,是這座北方城市冬日里無可替代的美味,。

酸蘸兒正在制作中。孫婷婷 攝
為什么叫酸蘸兒呢,?世代喝泉水長大的濟南人,,稱山楂為酸楂。酸楂蘸了冰糖,,就稱為酸蘸兒,。
而“酸蘸兒”這個名字,不僅是濟南人對這道小吃的喜愛,,更蘊含著一種親切與質樸,。

濟南酸蘸兒店鋪。祁建月 攝
剛出鍋的酸蘸兒,,色澤誘人,,在陽光下閃爍著迷人的光。
輕輕咬上一口,,糖衣“咔嚓”一聲的清脆,,釋放出絲絲縷縷的清甜。

剛出鍋的酸蘸兒,。祁建月 攝
緊接著,,酸楂的酸、紅豆沙的糯,,裹挾著甜蜜的糖味兒,,一股腦地在舌尖上跳躍、翻滾,,酸甜交融,,瞬間喚醒了味蕾,最佳的酸甜比喚醒了心底那份對年味最純粹的期盼,。
承載著濟南人兒時記憶的酸蘸兒,,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歷程,其獨特的酸甜滋味,,始終如一,,未曾改變,。

在濟南曲水亭街,一名兒童拿著酸蘸兒準備品嘗,。孫婷婷 攝
梅花烙酸蘸兒,,無疑是酸蘸兒界的“天花板”。
制作梅花烙酸蘸兒的過程,,看似簡單,,卻需要11道工序,更像是一場視覺的盛宴,。

等待的“甩糖翅兒”的酸蘸兒,。祁建月 攝
首先,要挑選大小一致,、飽滿圓潤的山楂,,這是酸蘸兒美味的基礎。
接著,,將山楂的一面切成平面,,內(nèi)里挖空填上軟糯的紅豆沙或棗泥等餡料。再在外面點綴上瓜子仁和白芝麻,,精致而誘人,。

酸蘸兒制作過程。祁建月 攝
最重要的一步是“甩糖翅兒”,。
先將一串梅花烙在糖漿里小心地滾蘸一圈,,緊接著,“啪”的一聲,,將梅花烙甩在鐵板上,。

正在“甩糖翅兒”的酸蘸兒。祁建月 攝
而用冰糖,、香油和濟南泉水熬制的糖漿,,同樣講究。
糖衣透亮,,不發(fā)黃也不發(fā)紅,,這需要極高的火候掌控能力?;鸷驕\了會粘牙,,火候過了則會發(fā)苦發(fā)焦,只有恰到好處的火候,,才能制作出美味的酸蘸兒,。

剛出鍋的酸蘸兒。祁建月 攝
一串梅花烙酸蘸兒,,共5顆酸楂組成,。
其中上,、中、下位置的3顆酸楂,,分別用5顆瓜子仁點綴為梅花樣式,。
梅花是冬天盛開的花,象征著堅強,。
剩余的2顆酸楂,則撒上白芝麻粒,,點綴為雪花樣式,。
梅花、雪花,,再加上肆意散開的糖翅兒,,營造出冬天獨有的美感。

穿好串還未“甩糖翅兒”的酸蘸兒,。孫婷婷 攝
漫步在最具老濟南風情的曲水亭街區(qū),,
“家家泉水,戶戶垂柳”,。
無論大人小孩,,手中總少不了幾串酸蘸兒,邊走邊吃,,酸甜交織的味道在舌尖綻放,,仿佛瞬間回到了童年的歡樂時光。

在濟南曲水亭街,,游客拿著酸蘸兒拍照,。祁建月 攝
在物質日益豐富的今天,這份酸甜的味道,,依然能夠觸動人心,,讓人們在忙碌與喧囂中找到一份寧靜與甜蜜。
品嘗一口濟南酸蘸兒,,酸甜軟糯的口感瞬間在舌尖綻放,。那酸甜交織的味道,仿佛道盡了人生的百味,。

在濟南曲水亭街,,游客品嘗酸蘸兒。孫婷婷 攝
有網(wǎng)友認為,,人生如酸蘸兒,,那一串串紅彤彤的果實,恰似生活中的一個個經(jīng)歷,。
有的果實酸,,有的果實甜,,正如人生有苦澀也有喜悅。

在濟南曲水亭街,,游客購買酸蘸兒,。孫婷婷 攝
而酸蘸兒外面包裹著的糖衣,就如同人生中那些美好的回憶和溫暖的情感,,為我們的經(jīng)歷增添了一抹甜蜜的光彩,。
它提醒著我們,無論生活的滋味如何復雜,,都要像品味酸蘸兒一樣,,珍惜每一個獨特的瞬間,勇敢地面對生活的酸甜苦辣,。

在濟南曲水亭街,,游客拿著酸蘸兒拍照。祁建月 攝
如今,,酸蘸兒已經(jīng)成為了濟南的一張美食名片,,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品嘗。它不僅代表了濟南的美食文化,,更傳遞了這座城市獨特的韻味和風情,。
在這個冬日里,不妨來濟南品嘗一串酸蘸兒,,感受那份甜蜜與溫暖吧,。
來源:大眾新聞
編輯:盧慶琛
審核:張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