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華
白駒過隙,,時光如梭,,三十年時光好像在抬頭和俯首間悄然溜走。但《滕州日報》對于我,,恰似一盞明燈,,指引著我,溫暖著我,,激勵著我,。
初識《滕州日報》,是我畢業(yè)后在一鄉(xiāng)鎮(zhèn)宣傳科工作,,因工作性質,,我?guī)缀跆焯炫c之打交道,研究她的版面設置,,琢磨她頭版頭條文章的寫法,,每每讀到精彩的文章,還會情不自禁地高聲朗讀,。文筆老道的科長也會湊過來,,和我一塊探討文章的寫作思路和高瞻遠矚的站位。從此,,讀各種黨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科長見我是可塑之才,,就鼓勵我先從一些簡訊開始寫起,,經他修改后,就投稿到報社,。隨著發(fā)表數量的增加,,慢慢我也不滿足寫豆腐塊了,為了寫出一些高質量的作品,,我在編輯老師的指導下,,開始悄悄地背誦頭版頭條文章,背誦《滕州日報》轉載的新華社社論,從字里行間嗅到一些關鍵信息,,然后再去琢磨轄區(qū)內有沒有先行的做法,,然后再去采訪、寫作,,從而大大提高了用稿的命中率,。記得一次在讀報時看到,國家要鼓勵扶持村辦企業(yè),、私營經濟的發(fā)展,,第二天,我就到村里進行了采訪,,寫了一篇簡訊送到報社,,編輯看到稿子后,給我打電話說,,要增加一些內容,,字數可以再多一些。我連夜進行了改寫,,第二天一早就送到了報社,。當時編輯部主任是李衛(wèi)東老師,他看完稿子后說,,文章要寫成通訊稿,,字數可不受限制。帶著任務,,我又深入村里,、深入農戶家中進行采訪,鮮活的例子,、生動的語言激蕩著我的內心,,一氣呵成。通訊稿《巨龍騰飛的軌跡》發(fā)表在《滕州日報》第一版,,《經濟日報》也進行了轉載,,引起不小的轟動。從此一發(fā)不可收,,一批大稿也先后問世,。有了外出學習培訓的機會,,報社也第一時間通知我,,助我在寫作的路上成長起來。同時,,因報紙能及時宣傳黨的政策,,版面設計豐富,貼近人們的生活,逐步得到人們的喜愛,。
閑暇時,,我喜歡一個人安安靜靜地閱讀報紙的副刊,文史鉤沉,、散文小說,,都是我的最愛。里面的文字不時碰撞著我的內心,,勾起我塵封的記憶,。時間長了,慢慢就滋生了動筆的念想,,有一種不寫不舒服,,不寫就壓抑內心的焦躁和苦悶。于是,,我也由讀者不知不覺變成了作者,。時常為了一篇小文,與陳融,、陳倩編輯辯論半天,,但辯論的結果,卻讓我感覺心中亮堂,,寫作的思路更加開闊,。多篇小說、散文在國家級報刊發(fā)表,,小說《孔校長的煩惱》還在全國的小說評比中獲獎,,我也出版了兩本個人專著??梢哉f,,《滕州日報》就是我的恩師,一路指引我前行,。
對一棵樹而言,,三十年,正是扎根沃土,,舒枝展葉的時光,,《滕州日報》好比一棵青春勃發(fā)的樹。風雨總和彩虹相伴,,涅槃總在烈焰中,。祝愿《滕州日報》能以文字、數字,、短視頻,、有聲書等多種形式,,從生活走進內心,一路走來,,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