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西良
人生就是一場不斷追求和進步的過程,交一個知心朋友才會讓你生活充實和愉悅。時光如梭,一晃和《滕州日報》交往了三十個年頭,從一篇篇新聞稿到一篇篇文學作品,伴隨著報紙的成長,我們共同走過了三十個年頭,春夏秋冬花開花落,總是有很多感觸和懷想。
從《滕州通訊》到《滕州日報》,一步一個腳印,記錄了滕州這座千年古城的發(fā)展變化,更是記錄了這個城市不斷增大拉長長高的歷史。我們也從洋溢著青蔥夢想的青年,實現(xiàn)了向中年老年的過渡,實現(xiàn)了當作家的夢想。
記得《滕州日報》創(chuàng)刊時,第一期報紙就刊發(fā)了我一篇新聞一篇通訊稿。在鄉(xiāng)鎮(zhèn)基層工作,特別是一直干文秘宣傳工作,和報社等新聞單位始終保持緊密良好的關系,報紙是平臺,更是傳播機器,把一個單位的聲音傳播出去,更是責任和擔當。
《滕州日報》是本區(qū)域的新聞載體,長期的新聞通訊寫作,和媒體人都成為了朋友。報紙需要鮮活有質量的稿件,記者更需到一線發(fā)現(xiàn)挖掘材料,認真推敲,才能寫出高質量的文章。
我原來一直從事通訊報道工作,借助地方報紙,逐步提升自己的寫作視野,不斷開拓發(fā)稿的層次和范圍,從地方小報,逐漸向省報國家報刊攀登,提高了自己寫作水平,曾數(shù)次被評為《大眾日報》優(yōu)秀通訊員。同時也提高了自己文字水平和新聞視野,把本地好經驗好做法、優(yōu)秀人物和事件推向全省全國。
長期的積累和學習,我又重新拾起了青年時代追求和癡迷的文學事業(yè),首先在《滕州日報》副刊發(fā)表,利用這塊園地提升寫作水平,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在不斷揣摩和推敲中向外擴展提高。
同時在編輯的編稿中,也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的方向。胸有韜略談笑風生的渠志冰,文學功底深厚的美女作家陳融,賢淑文雅睿智的陳倩,這些編輯朋友都提供了很多的幫助和建議,經常和他們交流,提高了文學修養(yǎng)和寫作水平,更堅定了實現(xiàn)自己文學夢想的決心和力量,實現(xiàn)了癡迷文學當作家的夢想。渠志冰先生英年早逝,作為滕州文化界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損失,我連夜寫了《志未酬,冰已消》,感嘆英年早逝的摯友,悼念胸懷坦蕩的志冰先生。
搞文學是一個苦行僧般的修行過程,要堅持不懈和不斷感悟、覺醒和提升,才會立于不敗之地。我采寫的《話說荊河》《話說古滕八景》《蓮青山》《明清時期的古滕八大家》等歷史文化散文,都是在《滕州日報》首先刊發(fā),堅定了我對歷史文化研究的興趣和挖掘歷史文化的決心,更堅定了我走好文學創(chuàng)作這條道路的信心。這幾年我先后出版了《沉香》《眷戀》《滕州國家森林公園探秘》《善人善行》等多部散文選集和文化讀本,這都與《滕州日報》有著很緊密的關系。
干任何事情都要有朋友的鼓勵和支持,和朋友同行更能克服困難和堅持。在新聞報道和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上,滕州可以說人才濟濟。報紙副刊《荊泉》這塊園地,讓滕州一批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筆桿子,愛上了文學創(chuàng)作,如司民、段修桂、張玉川、俞廷茂等老師成為比較有影響的作家。當年馳騁棗莊、滕州新聞界的新聞宣傳干部、老通訊員,如趙公林、張建國、孫井泉、周福泉、秦家安、侯賀奎、黃兆來等十幾名同行,現(xiàn)在都成為知名的作家、詩人和文化學者,這都與《滕州日報》這個載體和平臺密不可分。
我現(xiàn)在雖然退休賦閑,但由于和報紙的交往,養(yǎng)成了不寫文章睡不著的習慣,每天看看報紙,瀏覽一下題目,看看哪個記者作者文章寫得好,題目新穎,哪篇文章內容充實文筆精煉,已成為生活中像品茶看電視一樣的一個固定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