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融媒訊 “為烈士尋親、幫烈士回家,是烈屬心愿、社會期盼,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近日,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將湖北武穴籍烈士戴茂松的骨灰盒移交給他的親屬。在我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和湖北省武穴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共同協(xié)作下,時隔72年后,烈士終于魂歸故里。
“前后歷時1個月,送烈士‘回家’任務非常順利!”據了解,今年9月,鮑溝鎮(zhèn)東皇甫村在對零散烈士墓修繕過程中,在一處干涸的河道中發(fā)現(xiàn)了湖北武穴籍烈士戴茂松的墓碑,鎮(zhèn)退役軍人服務站第一時間向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反映了此事。接到線索后,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高度重視,組織召開會議專題部署,積極與湖北省武穴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取得聯(lián)系,并委托武穴市烈士陵園查找戴茂松烈屬情況,經過多方努力,終于在武穴市(廣濟縣)花橋鎮(zhèn)戴佰彰村找到了烈士遺屬,戴茂松烈士的兒子戴漢兵和孫子戴增超、戴增輝。
經與戴茂松烈士遺屬和湖北省武穴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溝通協(xié)調,其遺屬希望將戴茂松烈士遷往老家安葬。為了尊重遺屬意愿,10月19日,在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和武穴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互相配合、通力合作下,由專人護送戴茂松烈士“回家”。
記者在中華英烈網了解到,戴茂松烈士于1927年7月出生,1949年在浙江起義入伍,編入解放軍某部當戰(zhàn)士,犧牲地點標注為“失蹤”。其遺屬介紹,戴茂松在部隊期間,隨部隊轉戰(zhàn)南北,表現(xiàn)突出,1951年2月,在國防建設事業(yè)中光榮犧牲,年僅24歲。
“為烈士尋親是一項十分緊迫、與時間賽跑的搶救性工作。烈士的后代、兄弟姐妹等親人大多步入高齡,給我們留下的時間已經不多,時間越久,尋親的難度就越大;越早一天尋找,便能越早一天讓烈士‘回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趙明殿介紹,他們將繼續(xù)做好為烈士尋親工作,弘揚英烈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教育和引導廣大青少年自覺緬懷、紀念、尊崇、學習英烈,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懷,讓紅色血脈、革命薪火代代相傳,以實際行動告慰革命先烈。(甘甜 謝蒙 報道)